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清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8 道试题

1 .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对这首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采菊东篱下”和“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来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词人的封建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渴望走出这个牢笼,到广阔天地实现“求自立”的愿望。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D.这首诗词感情基调低沉哀戚,语言婉转含蓄,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2023-05-20更新 | 65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乌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呜,小撼之小呜,大撼之即大鸣,手下,呜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轂,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戴名世《鸟说》)


【注释】①啁啾:拟声词,形容鸟鸣之声。②掬:捧。③轂(kòu):初生的小鸟儿。④奚:为什么。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乎众矣________            (2)不不枝__________
(3)地不五六尺______            (4)小不能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有(《陋室铭》)
B.濯清涟不妖                            肃遂拜蒙母,结友别(《孙权劝学》)
C.主人戏手撼其巢                      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D.见巢坠                                当求之上流(《河中石兽》)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4.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从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君子___________的品质;【乙】文借鸟喻人,提醒我们人才的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1-05更新 | 41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肇源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赵北口

查慎行

十里风埃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

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
(1)诗歌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1-11-10更新 | 83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渡者之言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日西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牡下:指闭门上闩。牡,门闩。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望城二里(许:许诺)B.渡者视小奚(熟:仔细地)
C.予为戏(愠:生气)D.束断书(崩:崩裂)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2)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3.本文所讲道理与下面哪个观点匹配?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博学而笃志(《论语》)
B.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2022-02-16更新 | 3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七中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七年级上·全国·课时练习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潼关古城被久远的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表现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写黄河在原野奔流“犹嫌”拘束,表现其澎湃与壮阔的气势。
D.末句写诗人翻越秦岭进入潼关后被险峻的山势震撼,内心极不平静。
(2)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你认为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气猛志锐”,为什么?
2022-12-02更新 | 32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帮课堂】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6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桥游记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注:①袨服[xuàn fú]:艳服。②指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③遘(gòu):相遇;碰上。
1.《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而乐之(     )       (2)良会未(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小石潭记》勾画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的游鱼图。
5.《红桥游记》描绘了红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6.《小石潭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喜乐”到_____________ ,《红桥游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
2022-01-13更新 | 3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五分(左右)B.如纳状(邀请)
C.一小舟(栓系)D.计人七(凡是)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最小的弟弟所雕刻的一件精美的桃核微雕工艺品。
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由上至下、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C.在这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着人、建筑、器物和风景。
D.这件微雕作品是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歌意境的形象再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2)俱一一肖之。
4.有同学读了《核舟记》后,觉得文末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用在本文结尾也非常恰当,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2022-07-09更新 | 3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张家港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鸥与巷燕

①鸥于海渚遇巷燕。

②燕谓鸥曰:“我至子,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人焉,故也。”

③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④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⑤燕不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至子     所:处所
B.不乐人焉     依:依附,依靠
C.吾以不     见:看见
D.燕不而去     喻:知道,明白
2.请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2)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两点。
2023-03-12更新 | 3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蹶(jué)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⑤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不枝________
(2)陶后有闻_______
(3)辄起绕室以________
(4)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命童子取土平                 ,目似瞑,意暇甚
B.牡丹之爱,宜众矣               故君子之学,贵慎始
C.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不愠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            修身,俭以养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
4.《爱莲说》运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2022-01-28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 困难(0.15) |
真题
10 . 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小题。

【甲】_____望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_____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                    【乙】_____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2020-06-30更新 | 1072次组卷 | 1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