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现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上快乐的生活。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选文前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母亲从三个方面给了作者深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
2.选文中第③段加点词语分别指什么?
①“希望”:___________
②“这”:__________
3.选文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023-11-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下列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2.划横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诗歌体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原因。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地衣

金艺

①穿过一片水杉林,走过荷叶簇拥的池塘,再经过几树海裳、石楠,然后躬身钻过一丛茂密的夹竹桃,眼前就是那片向阳的草坡。爬上山坡,可以望见单位的办公楼。

②我急匆匆赶来,期待在上次发现地衣的地方,再见它们的身影。

③清明前后,一晚上的电闪雷鸣。第二天傍晚,我散步到这片绿毯般的山坡,夕阳正从远处的树梢上一点点坠落,紫色的异檐花、黄色的鼠曲草亭亭玉立。我突然发现,一块石头周围的草皮里,洇出一小片一小片的黑色,像是打翻了墨水瓶。凑近了看,我心一跳,地衣,是你们吗?是地衣!可不是嘛,一只一只深绿色的小耳朵,挤挤挨挨的,像是在偷听大地生长的声音。

④用手轻轻一拨,地衣就脱落下来,再拨一下,一层一层,重重叠叠,柔软肥厚。有多少年没见到地衣了,而且是在城市中发现的。我捧起一把地衣,像捧着一个奇迹。

⑤地衣有多种名字,雷公菌、地木耳、地耳、天仙菜、地皮菇……不同地方的人,用不同的名称,表达对它的认识和喜爱。

⑥小时候听母亲说,春夏雷雨过后,草丛里会长出黑黑的地衣,好吃又有营养。但母亲从没有带我采过地衣,时常带我去采地衣的,是姐姐。姐姐说,一打雷,土地就被震醒,地里会探出一个个小耳朵,你要去看吗?我当然要去看,于是挎个小竹篮跟着她走。

⑦春寒料峭的雨后,我和姐姐穿着花棉袄,去一个名叫向东的地方采地衣,不为吃,纯粹是好玩。我们贪玩的方式还有采荠菜、盘红薯、捡荸荠,两人经常玩得一身湿、一脚泥,小脸小手通红地回家。

⑧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它们沉睡在我的记忆深处,今年的春雷却把它们给唤醒了。

⑨现在,在单位附近的这片山坡上,我又像小时候那样采起了地衣。虽然两手空空,但这难不倒我。不远处有一片菜地,我在那里捡到两片老去的包菜叶子,然后用包菜叶子将粘着泥和草的地衣捧回家。

⑩地衣好吃却难洗。家乡的山坡土地肥沃,所以地衣也长得肥硕。城里的山坡没人施肥,这儿的地衣大的宛如指甲盖,小的只有绿豆般大小,泥草混杂其间。不过我不怕麻烦,小时候采过、吃过地衣,却没洗过地衣,现在正好补上这一课。

⑪把地衣倒进洗菜池,将洗菜池蓄满水,这时泥沙沉底,杂草浮上水面。拂去杂草,一把一把捞出地衣,再把水池里的泥沙冲洗干净。如此循环往复,五六遍过后,基本可以洗干净。再用淘米水浸泡,吸附掉地衣上面的杂质。

⑫清洗过后的地衣,在水池里浮浮沉沉。我久久凝视着它们,我仿佛看见父亲挥舞镰刀把合围十几米粗的大树一截一截砍下;仿佛看见母亲有节奏地踩着缝纫机的踏板;仿佛看见左邻右舍的阿姨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碗里也会出现红色碎椒炒地衣……

⑬地衣很娇气,在空气洁净的地方才能生长,因此也成为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志。为此,我对它又添一份好感。我可以和地衣一起,在这片山坡上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不知不觉间,南昌城这些年的绿化越来越贴心,空气时常清新得像水洗过一般。地衣会在雷雨后疯长,雨期过长,就会腐烂,天晴数日,又会干枯,采摘时机很难把握,有时遇见,有时遇不见。可它在与不在,对我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里能望见童年和少年的时光。

1.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将叙述人称由“它们”变成了“你们”,其表达效果有怎样的不同?
2.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可不是嘛,一只一只深绿色的小耳朵,挤挤挨挨的,像是在偷听大地生长的声音。
(2)我久久凝视着它们,我仿佛看见父亲挥舞镰刀把合围十几米粗的大树一截一截砍下;仿佛看见母亲有节奏地踩着缝纫机的踏板;仿佛看见左邻右舍的阿姨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碗里也会出现红色碎椒炒地衣……
3.文章第⑥⑦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5.文章中的“地衣”承载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3-03-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记叙性文章,回答文后小题。

阳台上的花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④段横线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2.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4.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2022-12-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凤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春天的晚餐》,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天的晚餐

谈雅丽

①春天的一个早晨,父亲打来电话,他反复叮嘱,周末要从乡下赶到市里,来给我和姐姐一家做一顿晚餐。

②父亲做饭的手艺一直很好,逢年过节他会准备一大桌子菜,去年年夜饭他竟然做了整整十八道菜。父亲乐呵呵地开了珍藏的茅台,和一家人边喝酒边聊年轻时的经历。父亲已不复年轻,但他仍喜欢夸夸其谈,只是他的听众越来越少。

③父亲和母亲住在沅水边的白鹤小镇上,每个周末,我和姐姐都会带孩子回小镇,父亲总是在周五就打来电话,说准备了好菜。春天的腊肉炖鳝鱼,夏天的香辣龙虾,秋天的冬瓜排骨,冬天的药膳猪肚……父亲在小镇上买了泥鳅,村民感谢他的医术送了老母鸡,有人从水碈里网了黑鱼,这都是父亲说服我们回家吃饭的最好理由。

④因为孩子准备中考,我很久都没有回家了。父亲打来电话,说要自己开车来给我们做一顿晚餐。

⑤周末的早晨下着大雨,父亲在电话里说,他刚出门,买了一只没有开鸣的公鸡,准备爆炒了做给孩子们吃;还有,上周他就买好了泥鳅,放在清水里养着,泥鳅肠胃里的泥巴都吐尽了,这次清炖放上荷包蛋,估计我们都爱吃。我最喜欢的是香辣龙虾,前两天母亲正好买了一小桶,为了准备今天的晚餐,母亲连续洗了三次,用一次性牙刷一只只刷得干干净净。

⑥赶到姐姐家时已是傍晚,父亲正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地忙着,母亲坐在小凳子上剥着大蒜。母亲的手很粗糙,手指有点弯,皮肤皲裂,手背上有一道道细小的划痕。母亲说,龙虾的腿很硬又有毛刺,刷它时不小心被划伤了。姐姐把我拉到阳台上说,以后咱们不要吃龙虾了。

⑦父亲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喜好,我喜欢吃凉拌香椿,他已摘好一盘春天的香椿芽。孩子们喜欢吃鸡,从乡下买来的仔鸡是用茶油来炒的,两个孩子,一人一只鸡腿,切得一样大小。姐姐口味清淡,父亲做好了泥鳅炖荷包蛋,蛋心黄红,鱼肉洁净,用清水煮的,味道鲜美。父亲从乡下买了一大纸盒土鸡蛋,让我饭后带回家给孩子吃。

⑧一桌子菜满满当当,母亲不断地给我们舀汤夹菜,恨不得天下的美味都进入儿女的肠胃。父亲照例倒了一小杯酒,陪着两个女婿喝了起来,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孩子的学习,女婿的工作,我的写作,姐姐韩国旅游的经历。琐碎的小事,我们分享起来也很是快乐。

⑨这是无数次晚餐中为普通的一次。春天的夜晚真是美好,窗外的橘子花盛开了,空气中荡漾着清甜的香气,院子里一盏盏亮起的灯让人觉得温暖。

⑩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一些事情。和父亲一起生活了七十多年的奶奶突然去世。父亲依然习惯将饭煮得软一点,等到饭熟了,才想起奶奶已经不在了。三月份,父亲因为高血压引起短暂失语,到县医院住了十多天。我想起小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总是第一个告诉父亲,似乎每次他都能迎刃而解,然而一直强健的父亲也有了身体脆弱、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

⑪好在每年春天都会如约而至,好在我们还可以在平淡中体味相伴的美好。好在                            ,好在                            


注:①[碈(hūn)]一种类似涵洞而较小的地下排水建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文章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⑨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结合文章分析其妙处。
4.下面各项对父亲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反复”一词说明父亲很想见到子女的急切心情,表现父亲的固执与倔强。
B.第⑦段“切得一样大小”说明父亲心细如发,很懂孩子的心理。
C.第⑧段“陪着”一词说明“父亲的听众越来越少”,只有放下身段和女婿喝酒聊天。
D.第⑨段加点词,说明“我”对这顿晚饭并不是那么欢喜,因为它耽误了孩子复习时间。
5.仿照第⑪段已有句子,结合文段,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0-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那年的芍药

苏菲

①小时候家乡遍布芍药,但是村民种芍药不是为了观花,而是为了芍药根部的药材。为了不和芍药的根块争夺营养,芍药开花之前,就被摘去了花骨朵。但无论药农如何小心,总会有一些漏掉的花骨朵在翠绿的枝叶间露出娇媚的脸。她们都有着美得蚀骨的名字,白的是青山卧雪,红的是红云映日,紫的是乌龙探海。

②我的邻居旺财叔就很特别。他家院子里的芍药从来不摘花骨朵,任凭芍药花恣意开放。有一年他家的白芍药花开得特别美,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媳妇悄然生下一个女孩,女孩长得白净清秀,旺财叔就给女儿取名素云。素云比我大一岁,我不喜欢素云就是因为她的名字,于是常常无缘无故地欺负她。

③有一天我正抢夺她手中的一支芍药花,旺财叔过来叱问我为什么欺负素云,我理直气壮地说:“她的名字丑陋,不配芍药花。”旺财叔听完莞尔一笑说,“小妮子,你懂什么,素云就是天上的白云,很美的。”我不以为然地说,“有白雪美吗?”旺财叔说:“当然比白雪美,白雪是不变的,白云是活的,你看。”他指指天上的白云,又指指院里的芍药花说:“你看看是不是很美?”

④这时候天上正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初夏的微风里千变万化,有的团团片片,有的丝丝缕缕,宛如披着面纱的白衣少女,素带飘舞,笑颊如花,再看院里的芍药花在微风里顾盼生姿,仪态万千。我被镇住了,第一次领略到芍药的美。从此,我不再欺负素云,还和她成了好朋友。

⑤芍药花开便预示着美好的事情发生。又过一年,旺财叔家的红芍药开得特别美,他家又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更加漂亮,肤白唇红,面如春花,于是取名叫红霞。全村的人都羡慕他家的两个漂亮女儿,都争相取和芍药相关的名字。村里有一个教过私塾的老先生喜欢给人取名字,尤其女孩,于是就有云锦,天香,丹红,依翠,整个村子到处都是芍药般的女孩。我因为迷恋地家的芍药,整天往她家跑,芍药的美如春风化雨渐渐深入我童心深处。

⑥我母亲做事最彻底,我家院里的芍药从来没开过花。有一年芍药花开的季节,母亲几日不在,家里的芍药开出了一朵花,绯红的花朵颤巍巍从满院的翠绿中亭亭而出,在清风细雨里风姿绰约。周末傍晚,我正盯着那一朵花看,父亲也过来看花,看了很长时间,说了一句“万绿丛中一朵红”。我也一边看一边模仿父亲的语调说“依竹佳人翠袖长”。父亲拍手笑道:“好诗”。从此,我常常和父亲一起去看花。

⑦上中学时,有一天我把值日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徐小芝。这位同学气呼呼地告诉我:你把我的名字写错了,我的名字是徐晓枝,春晓的晓,花枝的枝。我还是一脸茫然,她夺过我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徐晓枝”,生气地说,真是乡巴佬,不知道“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句诗吗?我是敏感的,这句诗电击一样打动了我,意境太美了。我顾不上羞愧,反复吟诵着这句诗,感觉多年来与芍药耳鬓厮磨、肌肤相亲的款款情愫被这句诗突然唤醒了。芍药花瓣单薄柔软,吹弹可破,千娇百媚,可谓“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芍药花心细密含蓄,像少女欲说还休的心事;芍药颜色如云霞包裹,变化其测。

⑧“扬州省识春风面,看尽群花总不如”,芍药的美在我的心里生根开花了。从此,我的命运也与芍药有了不解之缘。那个娶我的男子手捧芍药向我求婚,一生的爱恋与芍药息息相关。那年的芍药从未远离,在生命的幽微深处永远姹紫嫣红着。

1.文章围绕芍药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他家院子里的芍药从来不摘花骨朵,任凭芍药花恣意开放。
(2)芍药花心细密含蓄,像少女欲说还休的心事;芍药颜色如云霞包裹,变化莫测。
3.文章第④段对白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那年的芍药从未远离,在生命的幽微深处永远姹紫嫣红着。
2022-05-22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戈壁上的小屋

陈世旭

①那一年,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通知我与几位作家一起去青海深入生活,主要任务是采访20世纪50年代末内地“援青”的邮电职工。

②那一天,夕阳在风沙里沉浮。起先还不时地能见到骆驼草和红柳丛。后来,远远近近就只有红色的沙砾和铁青的岩石了。茫茫天地间除了我们这辆车,连一丝生气也感受不到。

③忽然,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幢小屋,孤零零地立在戈壁上,就像是月球上的一个黑点。

④这是一个邮电线务站。屋子里,简朴而整洁,电话交换台竟是用石块垒成的。屋子里只有一个瘦削的年轻人,黝黑,但眉清目秀。

⑤这位瘦削的年轻人,给我们讲起了他与这个线务站之间的故事——

⑥在西宁搭的便车整整走了三天,终于把我留在去往县城岔路口一片扬起的尘土里。我看到父亲背着邮包,迎面向我走过来。之后,他把我的行李小心地放进一辆手扶拖拉机的拖斗里。

⑦我不知道是不是值得高兴。几天跑下来,我的心情坏透了。我有点想哭。我听说过,有些像我一样从邮校毕业分配到基层的人,从西宁出发两天,就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走了,转身搭便车返回。

⑧我与父亲在半夜以后到达了县城。一条不足两百米的街,两边都是轮廓硬朗的房子。有几星昏黄的亮光从黑暗中透出来。

⑨这个夜晚到达的并不是目的地。我们将要去的那个线务站,离县城还有一百多公里。

⑩县境平均海拔四千米,年平均气温零下十五摄氏度。严寒使人望而却步。父亲之前的几任局长,没有一个在这里干到任满。父亲却说,除非组织上另有需要,他会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

⑪父亲来青海后,最初是乡邮员。几十年的时间,他在这里的山地、草场和戈壁走瘸了两条腿。但他喜欢这里,说这里空气稀薄,但很清新;人烟稀少,但人很热情;还有不常见到的野生动物,不怕人,跟人很亲近。

⑫两天后,父亲开着手扶拖拉机,把我送到了线务站。我当然明白父亲的苦心。他一口一句“老了”,他的样子的确比平原上七十岁的人还老,可他还不到五十岁。

⑬这里的每个线务站之间,相隔差不多上百公里。我常常对着空旷无边的戈壁发怔。

⑭我同青海不可分离的命运,似乎在我父母结合时就注定了。他们来“援青”后就再没有回过老家。我在西宁的邮电中专毕业后,按照父亲的意愿,也回到了县里。

⑮到线务站后,除了局里同事隔些日子给我送一趟粮食、煤和维修零件,大部分日子里,我见不到一个人,看见的只能是太阳和月亮的换班。今天和明天完全一样,就像珠串上的两颗珠子。

⑯在我之前,这个线务站连续九年一直是全省的模范线务站。上一位线务工出席过全国的先进表彰大会,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九年。人们在他留下的工作日志上一再看到这样的句子:“什么时候有人来啊……我一定要坚持住……局里人还有几天就来了……”

⑰有天早上,我忽然听见了鸟叫。我疑疑惑惑地从床上爬起来,疑疑惑惑地推开窗子——

⑱真的有一只鸟,就在窗外不远的线杆上做巢!

⑲以后的日子,我每天查完线路就是全神贯注地看着那只鸟,飞出去,又飞回来,从不知什么地方衔来了干草,衔来了土块。于是荒滩上,有了两个巢:一个是鸟巢,一个是线务站;有两个生命:一个是鸟,一个是我。

⑳我们相依为命了。我把拌炒面的曲拉和最新鲜的烤饼都留给了它。我一声口哨,它就飞到我的窗子里来,在屋子里神气地走来走去。我出去查线或是查线回来的路上,它会出其不意地从我身后一下子扑到我的肩膀上。

㉑可是,却从县局里来了电话:“线路上是不是有鸟巢?”电话里传来父亲沙哑的声音,“得移掉它。鸟巢里要是有铁丝什么的,可能会给线路造成短路。”

㉒“不!”我坚决挂掉了电话。

㉓第二天,我却被鸟凄厉的叫声惊醒。我爬起床,看到那只鸟正拼命地扑打着我的窗户。

㉔窗外站着父亲,他已经把鸟巢从线杆上端下来了。

㉕“要不,你会下不了手的。”他满脸惭愧地看着我。

㉖父亲退休的时候,省局在西宁市为第一代“援青”人盖了宿舍。但父亲不肯去住。一直到去世,他都住在县里……

㉗直到他讲完了,良久不再吭声,我们这拨人还是一片静默,甚至,有泪水滴落的声音……

(文章有删选)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代‘援青’人”的主要事迹。
2.文章用“戈壁上的小屋”做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谈谈理解。
3.线务站的“这位瘦削的年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真的有一只鸟,就在窗外不远的线杆上做巢!
5.从下面两段话中任选一段,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那一天,夕阳在风沙里沉浮。起先还不时地能见到骆驼草和红柳丛。后来,远远近近就只有红色的沙砾和铁青的岩石了。茫茫天地间除了我们这辆车,连一丝生气也感受不到。
(2)“要不,你会下不了手的。”他满脸惭愧地看着我。
2022-05-06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多此一举”

林深

①父亲两兄弟不及成年,爷爷便已过世。一路相依相靠的两兄弟格外情笃,大伯入住老年公寓后,父亲隔三岔五便寻了空去探望。

②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恰巧得了机会陪父亲同往。大伯住的是双人套间,洗浴室、阳台、并排单人床、桌案、衣柜、空调、电扇配置完备。这时,我发现床头柜上还摆了两柄蒲扇。

③“大伯,您这儿空调、电扇齐全,怎么还有这古老玩意儿,岂不多此一举?”

④“你知道什么?这里很多老人都有风湿病,吹不得空调、电扇,更何况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哪个不是使惯了蒲扇。”

⑤原来,即便空调、电扇样样不缺,可每年夏天,老年公寓还是会替老人们平早备下蒲扇,入秋再集中回收保存。

⑥临行,门边的几把雨伞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哟,大伯,你们平时也不出门,这伞也太多余了吧?”

⑦“那不是给我们老人准备的,而是给探望老人的亲属准备的,每个房间都有这样的备用雨伞。”

⑧回程路上,我深深为自己的短见而惭愧。看似“多此一举”,原是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来的一举,竟是那么贴心入微的一举!

⑨其实,往往正是因为我们知之甚少,才妄下“多此一举”的结论。

⑩有几次,看见洒水车过路穿巷,雨中作业。听得路上有人议论,下雨天洒水,多此一举不说,还浪费水资源!另有人说,有的路面积泥较多,雨天泥泞,路面湿滑而才更要洒水,况且落叶被冲到路边,也方便环卫工人清理。

⑪下结论并不难,难的是有凭有据,有理有断。

⑫记起出差途中的两则小事——

⑬一次是在北方的一个小镇出差,夜暮未降,黄昏未尽,可司机早早开了车灯。微弱的光束在起伏的乡间小路上探头探脑。日光尚在,还不需要借助灯光探路,此时打开车灯,实在多此一举。

⑭不想司机解释:车灯不是用来照路前行,而是让镇上的人远远就能看到。镇上人家多数养羊,一片宽阔的草地与村镇隔路相望,此时,羊群正好晚归呢。

⑮一次是结束出差,买了夜班车票。来接我的出租车上,除了纸巾和矿泉水,另备有一沓方便袋和一条套在薄膜袋里的毛毯。想来,纸巾、矿泉水偶尔也能派上用场,其他的,多少有些多余吧?

⑯司机如此答疑解惑:原来,他跑夜班,常会搭载一些喝醉酒的人。酒后呕吐甚是寻常,如果停在路边等待客人,一来不够安全,二来夜风袭人,大家都容易受风着凉,方便袋正好一用,也不至于弄脏了车座,一举两得。至于毛毯,假使客人在后座上睡着,刚好打开盖上,醉酒之后,是更加不宜受寒的。

⑰这样的“多此一举”,实在是多多益善。

(《读者》,2021.8)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事件缘由
大伯在床头柜前摆放两柄蒲扇很多老人都有风湿病,替老人备着
给探望老人的家属准备
洒水车雨中作业
黄昏未尽,司机早早开了车灯
给醉酒的乘客准备

2.试赏析文章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
微弱的光束在起伏的乡间小路上探头探脑
3.以下链材料中,金庸的做法似乎是多余的,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题“多此一举”的理解。

【链接材料】

在修订《天龙八部》的过程中,金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他到欧洲开会和旅游时请好友倪匡代写了6万多字的故事。考虑之后,金庸还是觉得有必要删去倪匡的那6万字。于是,金庸便找到倪匡,并且说:“我想把你所写的那一段删去,不知你是否见怪?”不料倪匡大声回答道:“见怪,见怪,大大的见怪!”见倪匡反应如此强烈,金庸有些不知所措。倪匡见金庸一副为难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见怪的不是你删去我写的文章,而是你来问我。这么多年的老朋友,你应该知道我是不会见怪的,真是多此一举!”这下,轮到金庸“批评”倪匡了:“怎么是多此一举呢?这6万字本来就是你的心血。我如果随便删去而不通知你,岂不是显得我太不尊重朋友了?”

2022-04-2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村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般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⑪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尖,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⑫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⑬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⑭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

1.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笑着对我们说“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这句话时的心情。
3.为什么我觉得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4.文章的标题是“理想的风筝”,④~⑧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是否可以删掉?请说出你的理由。
5.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放飞自己人生“理想的风筝”?
2022-04-20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湖南省祁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一只烟斗

闻琴琴

①十九岁的张三,由爹托人,进城在国营工艺厂当了学徒工。张爹在旁叮嘱:“你小时候就好捣鼓泥巴,这下也算对了卯,可要珍惜这个机会。”

②初进厂,看着仓库里流光溢彩的成品,张三眼睛一热。他人活泛、机灵,颇得老工人喜欢。

③那几日厂子里不太平,遭了贼,车间主任叫他值夜。深夜无聊,张三想起爹的生辰,一时孝心大发,竟挑了几块黄铜,藏在一隅。他耗费了几晚,竟打磨出一只锃光瓦亮的铜烟斗。

④张三心里得意,回家显摆给老爹看。

⑤张爹眯着眼细看了一番,低声问:“哪儿来的?”

⑥张三笑嘻嘻道:“店里买的。”

⑦张爹信了。干活儿间隙,他总将烟斗摩挲于手心,很招人眼。一次张爹赶集,迎着风口抽烟,恰被邻村一个同在工艺厂的人撞见。那人纳闷儿,这烟斗的材质分明和厂里新进的那批铜料差不离,回厂后,他就向领导报告了。

⑧张三被领导叫去问话,他心存侥幸,不肯承认。不想张爹听到消息后,连夜进城,当着全车间人的面,红着脸交出铜烟斗,又向领导赔不是,说是自己教子不当。证据确凿,厂里将张三辞退。

⑨张爹将儿子带回家,扇了他几耳光,痛骂:“还抓贼呢,你自己就是个贼!我要你巴结个啥?”

⑩张三既愧又悔,更怨老爹绝情在房里,不敢也不愿见人。

⑪张爹对着儿子,始终冷着一张脸。“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⑫张三没顶嘴,但心里的麻结越拧越牢。每至深夜,他心里还不忘打磨烟斗时的美妙声音,哧哧,沙沙。有时,他也用泥巴捏着玩,捏好了,再扔进河里。

⑬张三娘不忍,手擀了面条,端进儿子屋里。“听说三十里外有个老铜匠,铜壶铁漏,烟斗口哨,什么都能打磨,你不如和他学点儿手艺,也好有口饭吃……”

⑭张三还是蔫蔫的,但眼睛亮了亮。

⑮一日吃饭,娘又递给他一碗饺子。张爹将碗摔了个粉碎。张三娘呜咽:“他爹,总要让娃儿吃饭啊!”

⑯“吃再多,心里瞎黑,有啥用?”

⑰张三一气之下,当夜就卷了包袱,按他娘给的地址,去找那铜匠。那夜大雨瓢泼,他吃了闭门羹。可他明白自己已无路可退,就在门外冷风冷雨里熬着,终于感动了老艺人。

⑱日子过得很快。张三经过了这些挫折,人已显稳重。铜匠家中堆积了不少贵重铜银,可他熟视无睹,再不做别念。张三聪明,又肯勤学,老艺人见他是个可造之材,便倾囊相授。张三遂得师父真传,手工打磨的铜蝈蝈、锡蛐蛐之类的小玩意儿,很受欢迎。

⑲这一番来回,张三以为爹对他的态度该缓和一些了,没想到还是那样。张三咬着牙,心里憋着气,继续跟随师父学艺做人。

⑳几个冬春过去,张三满师,在城里开了间工作室。他制作了许多器具,但烟斗的数量最多,有各种款式和质地的,都摆放在柜台里。一日,一个外国人进到店里,看中一只镶翡翠的紫檀木根瘤烟斗,当即付了五千美金。后来,听说这只烟斗被国外一家著名的展览馆收藏。

㉑岁末,已经有些发福的张三,开着车,给老铜匠送去昂贵的礼品,感谢他数年来的栽培。老铜匠目光凝重,缓缓道:“你不用谢我。”张三不解。

㉒“你呀,要谢的是你爹。”

㉓“我爹?他连见都不想见我!”他心里有气。

㉔“徒弟啊,你如今成才了,都是你爹使的激将法呀。为了让我收下你,他不知求了我多少回!”

㉕张三泥塑般僵住。

㉖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

㉗他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和爹说。可是,阴阳相隔,爹再也听不到了。张三抚摸着墓碑,泪如雨下。

(选自2022年第1期《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1.请在方框内,依次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张三偷铜制烟斗赠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两隔张三泪如雨下。
2.请根据括号内容要求,回答问题。
(1)心里还没捋顺是不?孬种!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当天,顶着鹅毛大雪,张三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小路蜿蜒,远远地,他看到村口的那棵苍柏,踉跄着扑过去,在树旁的坟茔跪倒。(“鹅毛大雪”“小路蜿蜒”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张三是个怎样的人?
4.阅读本文结尾与李森祥《台阶》结尾,比较两者在写作手法与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2022-04-14更新 | 59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