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地域文化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 道试题

1 . 居民是地域文化的代表,西双版纳地区的典型居民是傣家竹楼,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根据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建筑形式是当地“高脚”式竹楼,主要是因为(     
A.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B.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为落后
C.当地为高温多雨的气候D.竹楼反映了早期社会制度
2.以上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反映了两地(     
A.经济条件的差异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C.人文因素的影响D.意识形态的影响
2021-10-08更新 | 281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荷兰地处西欧,濒临北海,自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造陆,国土的百分之二十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故有“上帝造海,荷兰人造陆”之称。荷兰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农业构成中,乳畜业发达;园艺花卉为支柱性产业;种植业占12%,以种植马铃薯(马铃薯性喜冷凉,喜欢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为主,世界种薯贸易量的一半以上来自荷兰。


材料二:风车、木鞋、奶酪、郁金香号称荷兰四宝,而木鞋又位于四宝之首。现在渔民和农民也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



(1)分析荷兰马铃薯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荷兰马铃薯种薯大量出口的社会经济因素。
(3)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就发明了木鞋并流行至今,长期以来荷兰人喜欢木鞋反映了荷兰什么样的地理环境特征?

3 .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C.防潮D.保温
4 . 房屋建筑特点与当地气候关系密切,以下建筑物能反映这种关系的是(     
①因纽特人的冰屋②客家围屋
③俄罗斯的高大厚墙住宅
④蒙古包⑤傣族竹楼⑥开平雕楼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⑤⑥D.④⑤⑥
2021-10-03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地理试题

5 .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华北某山区古村落进行研学旅行。该村落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600余间、70余套明清时期的院落。下图示意该村落及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古村落内不同院落的海拔,最大高差可能是(     
A.19米B.39米C.59米D.79米
2.该古村落依山修建,北高南低,有利于(     
A.采光保暖、防风避寒B.发展旅游、增加收入
C.排水防洪、抗震减灾D.就地取材、减少成本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晴天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021-09-25更新 | 525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最后一卷文综地理试题

6 . 豆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它的生产和饮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传播。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它的时长关系到豆腐的产量和质量。时间太短,豆粒不易磨细,豆蛋白溶出少;时间太长,豆粒会发酵变酸。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大陆分为甲至戊五大地区),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福建省宋代出现豆腐生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水质较好B.土壤肥沃C.人口迁移D.地缘优势
2.造成南北方泡豆时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B.气温C.水源D.技术
3.豆腐烹饪方式存在地区差异,有的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有的则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这两种代表性烹饪方式分别出现在(     
A.甲;戊B.戊;丙C.丁;乙D.乙;甲
2021-09-2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中甲岛屿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且水质好,河流上游冰川湖和沼泽湿地广布。


材料二 甲岛首府乌斯怀亚,位于岛屿南侧,常住人口仅3万余人,当地居民居住的房屋特色鲜明,房屋矮小,以木材作为主材料,屋顶坡度很大(如下图)。


材料三 达尔文蒲包花属多年生宿根植物,四季常绿、色彩鲜艳,是甲岛屿内特有的植物。达尔文蒲包花对自然条件要求极高,集中分布在坡度为20°~40°的山坡上,且大多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里或半山低洼避风处。


(1)简述甲岛屿内河流水质好的原因。
(2)试分析形成乌斯怀亚房屋鲜明特点的自然原因。
(3)据图文信息推断适合达尔文蒲包花生长的自然条件。

8 . 千脚落地房是云南怒江、贡山等地的传统民居。当地地质不稳,森林丰富,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得名千脚落地。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房顶上覆盖茅草,冬暖夏凉,但不立窗户。有的木材本身有凹形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瓦片功能。如今,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独特的房屋愈来愈少,而砖瓦房却增多。下图示意千脚落地房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现代砖瓦房相比,当地千脚落地房的优点是(     
①地震损害小②耐腐蚀、防御蛇虫野兽袭击③便于搬迁兴建④向阳采光通风效果好⑤冬暖夏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2.目前千脚落地房在当地越来越少,带来的影响是(     
A.利于房屋造型的多样化发展B.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C.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频发D.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9 . 中国邮政曾发行过一套“中国民居”特种邮票,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关于图中邮票上的居民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

10 . 我国传统民居在建造时通常会考虑通风、采光、避暑、御寒等基本生活要求。下图甲、乙分别示意我国南、北方传统四合院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四合院内建筑物间距小,说明该四合院空间布局时充分考虑的是(     
A.采光B.遮阴C.通风D.御寒
2.与甲地相比,乙地四合院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形成说明该地(     
A.夏季气候更加炎热B.冬季气候相对温和
C.夏季白昼时间较短D.冬季太阳高度较小
3.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为使其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以下措施可行的(     
①修缮和改造配套设施②疏解和外迁院内全部住户③研究和传承建筑技艺④打造和推广民俗文化品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9-08更新 | 463次组卷 | 8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海南地理高考真题(选择部分)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