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河流地貌的发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口处形成的地貌通常是
A.角峰B.三角洲C.河漫滩D.冲积扇
2017-06-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地理试题

2 . 龙溪河流域位于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龙溪河向南汇入岷江,属于岷江水系的一级支流。下图是不同年份该地植被覆盖度分级统计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流域
A.河谷横剖面多呈“U”形B.流水侧蚀作用明显
C.植被多以常绿硬叶林为主D.两岸四季瓜果飘香
2.该流域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率最大的是
A.2007年以前B.2007~2010年
C.2010~2014年D.2014年以后
3.龙溪河流域梯级开发,则会
A.使岷江水量的季节变化减小B.为南水北调中线提供优质水源
C.减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D.限制炼铝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县北部的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南坡腹地,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板块结合部。全长约53公里,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东汉蔡伦在洋县首先使用树皮制造出低廉优质纸张,受到汉和帝称赞,造纸术得到推广。下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


(1)简述黄金峡的形成过程。       
(2)说明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水质变清的原因。       
(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原因。       
(4)简析东汉时期洋县发展造纸作坊的有利条件。
2017-06-01更新 | 1212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3次大考地理试题

4 .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壶穴一般是由于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河谷中风化坑和壶穴的空间分布图(注:O米表示观测地点的高度)。

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文信息,下列关于河谷风化坑和壶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陡的河谷区域
B.河流壶穴发育位置较低,分布在-1米的河谷区域
C.由于流水不断侵蚀打磨,壶穴口径边缘坑坑洼洼
D.风化坑在河床相对抬升后,由积水风化而形成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废弃的河流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的顺序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③②①D.②①③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5 . 在喀斯特地区的河流汇流过程中,由于富含碳酸的水体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导致河流输出大量溶解无机碳( DIC),反映了流域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2的强度。三岔河流域处于云贵高原的乌江源区,下图为三岔河流域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水文过程与实测水体DIC浓度,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三岔河流域
A.以冰川融水补给为末B.适宜发展内河航运
C.流量季节变化大,春汛为主D.侵蚀作用大丁堆积作用
2.冬季D.IC.浓度高丁夏季的原因在丁
A.冬季气温低B.大气降水虽大C.地下水补给较多D.枯水期含沙量大
3.三岔河流域化学风化最强烈的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017-05-1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17届高三调研考试(五)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洞里萨湖最大水面面积可达1万平方千米,水深可达11米;最小水面面积只有2700~3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洞里萨河连接着洞里萨湖与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

材料二:湄公河三角洲分布着由湄公河及众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网,它包括越南南部的大部分和柬埔寨东南部,面积44000平方千米,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

(1)洞里萨湖水位季节变化非常大,试分析其原因。
(2)洞里萨河的流向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试推测1、7月的洞里萨河的流向有何差异,并说明原因。
(3)简析湄公河在入海口附近形成巨大三角洲的原因。
(4)夏季,甲区域的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南海其他海域的水温低,请简述原因。
2017-05-12更新 | 50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7 .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南方某条河流地貌简图,据此回答

1.在上图所示河流的④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A.搬运B.堆积C.侵蚀D.风化
2.假设该河流上流有一座大型的金矿,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淘沙金,比较合适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意为“神圣的平原”,是南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小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平洋,海拔为1 500米,终年气温为18℃~24℃,湿度68%,无明显季候风,小镇风景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当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无金钱概念。

芋艿,营养价值丰富,为多年生块茎湿生草本植物,叶盾形肥大,株基部缩茎可累积养分肥大呈肉质球,即“母芋”,母芋生“子芋”,子芋生“孙芋”。芋艿性喜温和湿润,生长适温20℃以上;为短日照草本,较耐荫,具有水生性,不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广。


(1)分析比尔卡班巴高原谷地芋艿种植的气候优势。
(2)分析比尔卡班巴“神圣的平原”上河道河曲的成因。
(3)分析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4)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

9 . 下图为陕西省黄土剖面图,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的鹅卵石。地质学家还发现其它地区黄土/红土/黄土/红土交错堆叠,是古代气候冷暖/干湿变化的完美记录。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120米厚的断面之前,这里是
A.高山冰川B.水乡之国C.戈壁荒漠D.广袤草原
2.红土的出现,说明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A.寒冷干燥B.寒冷潮湿C.温暖湿润D.炎热干燥
2017-05-0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三角洲是河流在汇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而成的。其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尼日尔河在中上游甲处湖沼地带形成了较明显的内陆三角洲,近年该三角洲有扩展的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的扩展方向
A.向北B.向南C.向西D.向东
2.尼日尔河从巴马科到通布图
A.流量逐渐加大,携带更多泥沙在湖沼沉积B.流速逐渐加大,所携带的泥沙在湖沼沉积
C.植被覆盖率下降,入河泥沙不断减少D.地形渐趋平坦,流速减缓,泥沙堆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