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1 .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A.径流量大B.来沙量少
C.盐度高D.水位低
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A.向外海推移B.高度降低
C.外坡受侵蚀D.体积增大
3.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
2020-02-02更新 | 275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科尔沁沙地主体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是人为原因造成沙化速度最快的沙地典型。为治理沙漠,人们在漏水漏肥、养分含量极低、风沙活动强烈的流动、半流动沙丘或丘间地上,拉沙平整后铺设衬膜以形成防渗层,种起沙地衬膜水稻。左图是科尔沁沙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是当地农民种植衬膜水稻景观图。


材料二:目前内蒙古养羊业存在怪圈,一方面牧民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卖羊价格却很低,另一方面羊肉进入流通环节后,无论是饭店还是零售,价格始终坚挺。


(1)分析科尔沁沙地种植衬膜水稻有利的自然条件。
(2)说明种植衬膜水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说明科尔沁沙地面积扩大对当地农牧业生产条件可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提出内蒙古养羊牧民持续增收的可行性措施。(至少写出3点)
2020-01-11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月考地理试题

3 .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现在相比,在青藏高原的隆起前,下列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植被覆盖率大B.气候的海洋性强
C.河湖水量增加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A.风力作用增强B.流水作用增强
C.冰川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
2020-01-06更新 | 23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4 . 橡胶坝是一种新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由高强度帆布做强力骨架锚固在基础底板上,形成密封袋型,通过充/放水(气)进行蓄/泄洪。灞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浐河是灞河的一级支流。在西安市未央区和灞桥区的浐灞生态区内,浐河和灞河上修建了多座橡胶坝。如图示意灞河、浐河西安市区河段橡胶坝完工后的地下水位(单位:米)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灞河、浐河橡胶坝完工后,地下水和河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
A.灞河右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B.灞河左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C.灞河A坝下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D.浐河两岸都为地下水补给河水
2.在浐河和灞河上修建橡胶坝拦水的影响是
A.水质明显提高,周边绿地面积扩大B.可利用水量增多,优美景观增加
C.沉积物减少,河流清淤工作减少D.地下水位抬升,河水与地下水交换减少
2019-12-09更新 | 949次组卷 | 1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5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北端,海拔在3000米至6000米之间,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该地区山高谷深,自然环境恶劣,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达到零下25℃,昼夜温差巨大,高山荒漠地貌贫瘠如月球表面,这里就像一块神秘的“月之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给这里带来严重的用水危机,尤其是在每年4、5月份的播种期,因为缺水,河谷种植业与山地畜牧业无法进行,旱情愈演愈烈,拉达克一些村民开始逃离家园,成为“气候变化难民”。

材料三 机械工程师旺茨桑马,发明了“冰雪佛塔”(下图),他将上游河床下的地下水用管引到低地。水自上而下喷涌而出,在零下20℃甚至更低的气温下,立即结成冰凌,这样一层层覆盖下来,像是冰川形成的过程。但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3月中旬,当所有平坦地面上的冰融化后,冰塔还矗立着,气温接近30℃时,出现了绿叶茂盛的树木与雪白冰塔并存的罕见景象,直到5月18日,冰塔才完全消融。



(1)分析拉达克地区成为“月之地”的原因。
(2)分析拉达克部分村民变为“气候变化难民”的原因。
(3)简述大规模建造“冰雪佛塔”对拉达克自然环境的影响。

6 . 里海为一封闭海盆,水平面变化主要受制于伏尔加河径流量。近百年来里海水平面升降幅度大,1930-1977年,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伏尔加三角洲位于里海北部,以多汊道著称,下图示意伏尔加三角洲分区及相邻各地形单元,图中a为伏尔加三角洲顶部地区,b为上三角洲平原,c为下三角洲平原,d为前三角洲(三角洲水下部分),短虚线为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伏尔加三角洲多汊道,与其形成相关的是
A.地势起伏较大B.河道下切严重
C.水量变化较大D.人工开挖排水渠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尔加河下游相继建成一些大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等,水库建成后的伏尔加三角洲地区
A.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缩小B.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大
C.下三角洲平原侵蚀加剧D.前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
3.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三角洲上
A.主要汊道河床变宽、缩短
B.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
C.人工鱼道的作用减小
D.生物多样性增加
19-20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2.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
2019-09-06更新 | 2067次组卷 | 6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8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K城海拔1048米。这里的印第安人发现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A.暖流流经增温B.反气旋气流下沉增温
C.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D.暖锋过境增温
2.当流经K城的河流进入主汛期时,居住在K城附近的人们最可能开展的活动是
A.东去种麦B.西山牧羊C.南下踏青D.北山滑雪
2019-08-26更新 | 907次组卷 | 3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测试地理题
2019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单选题-题组 | 较难(0.4) |

9 . 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可以定量的表示和衡量某区域土壤侵蚀数量的多少。下图示意2004、2006、2008年我国某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及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阔叶林林下地被物稀少,其水土保持功能较弱,主要是因为
A.图示地区的阔叶林比较单调矮小B.降水在叶面形成的雨滴对地表击溅较强
C.阔叶林林冠层对降雨没有截留作用D.图示地区阔叶林生长区地表土壤疏松
2.图中农用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高B.地形坡度小C.降水强度小D.耕地面积小
2019-05-15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
10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夸差异较大,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



(1)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
(2)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3)研究表明,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
(4)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束次冰盛期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