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1 道试题

1 . 喀喇昆仑山北麓分布着龙木错(5002米)、松木希错(5045米)等多个因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形成的内陆湖泊(下图)。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150-5160米。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分离后龙木错湖面下降速度较松木希错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湖泊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抬升,气候趋于暖湿B.地壳抬升,气候趋于冷干
C.地壳下降,气候趋于冷干D.地壳下降,气候趋于暖湿
2.在龙木错东侧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面积(     
A.扩大B.缩小C.稳定D.反复变化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区西北部,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境内活动断层密集分布,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层岩性复杂,岩浆侵入活动普遍;气候属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域内降水分配由西北至东南呈现明显的不均匀趋势,多连续性的降水和短时间强降雨。

材料二昌都市作为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农业分布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人口分布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区人口分布特征,呈现“大分布,小聚居”的集聚特征,即人口分布范围较广,但在河谷区域内又呈现极为密集的分布状况。

材料三昌都市河流分布众多,从东到西分布的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受三大水系的影响,区内沟谷纵横,地表破碎,坡体坡度较大,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地质灾害发育环境良好。同时,三大流域孕灾环境差异明显,左图为昌都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右图为不同指标与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其中NDVI表示植被覆盖度。

(1)从20世纪50年代到2019年均有灾害发生,其中崩塌灾害点发育694处,滑坡灾害点发育653处,泥石流灾害点926处,共2273处,分析昌都市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各流域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大致相同,但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请比较三大流域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3)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其危害严重,预防难度较大,救治难度高。请根据昌都市的环境特点,提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3 .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昼夜长短B.天敌数量C.太阳辐射D.食物数量
2.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①食物储备充足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 . 抛物线形沙丘是沙丘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平面呈抛物线的沙丘。在一定条件下,新月形沙丘与抛物线沙丘可相互演变。下图示意新月形沙丘转变为抛物线形沙丘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新月形沙丘向抛物线沙丘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风力B.植被C.降水D.地形
2.抛物线形沙丘向新月形沙丘演变的环境特征是(     
A.气候暖湿B.植被退化C.沙源增加D.地壳抬升

5 .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河流袭夺对河流地貌发育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汉江上游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两次河流袭夺,第一次是古汉江切穿西侧的分水岭,使汉中盆地的水系注入古汉江;第二次是图中挤压脊隆起后,南支流切穿凤凰山袭夺汉江上游,使得原干流(古汉江)石泉至安康段演变为汉江支流,即月河。下图示意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后的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汉江上游发生河流袭夺的直接动力是(     
A.地壳隆升B.断层活动C.溯源侵蚀D.气候变化
2.目前汉江主河道(图中南支流处)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其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量增加——河流侧蚀
B.地壳稳定——河流侧蚀——地壳下沉——河流下切
C.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地壳稳定——河流侧蚀
D.地壳稳定——河流侧蚀——流量增加——河流下切
3.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对下游古人类的影响有(     
①水源充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②水流湍急,阻止了古人向西迁徙
③阶地形成,有利于聚落形成发展④水患增加,迫使古人向高处搬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半岛位于俄罗斯东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半岛最高峰海拔1158米,北部和沿海有狭长平原。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沼泽广布,并随季节而变化。半岛上植被以苔原(苔藓和地衣)为主,但地表苔原厚度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厚度明显大于北部。楚科奇半岛人口稀少,村落也很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下图为楚科奇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的原因。
(2)说明楚科奇半岛南部地表苔原较厚的主要原因。
(3)根据自然环境与民居设计的因果关系,推测楚科奇半岛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

7 . 灌丛沙堆是风沙流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拦截形成的风积地貌,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某地灌丛沙堆是典型的第四纪季风运移聚沙形成,下表是该灌丛沙堆第四纪岩层的剖面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岩层性质

埋深/m

年龄/距今万年

平均粒径/mm

含水量/%

沙丘砂

1.5

2.8

5.9

砂质古土壤

1.7

3.0

3.6

7.4

砂质古土壤

2.6

3.7

3.3

3.4

沙丘砂

3.4

5.0

2.4

3.7

砂质古土壤

4.2

5.7

2.8

6.2

沙丘砂

5.7

7.7

1.7

8.6

1.推测我国东南地区第四纪季风风力最大的时段距今(     
A.1.5万年左右B.3万年左右C.5万年左右D.7.7万年左右
2.从距今7.7万年至距今5.7万年,该地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特征是(     
A.气候趋于冷干B.生物多样性增加C.气候趋于暖湿D.河川径流量增加
3.根据灌丛沙堆的形成过程,推测下列关于灌丛沙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迎风坡坡度较缓、沙粒粒径较小B.背风坡坡度较陡、沙粒粒径较小
C.迎风坡坡度较陡、沙粒粒径较大D.背风坡坡度较缓、沙粒粒径较大

8 . 如图示意2004~2017年我国某地5~10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和近地面空气湿度的年际变化。该地春季多大风,冬季湖沼结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该地上游来水年际变化较小,该地的河流径流量最小的是(     
A.2005年B.2007年C.2013年D.2017年
2.2006~2010年5﹣10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较大,但近地表空气湿度的年际变化不大,说明(     
A.外来水汽输入少B.水汽向外输出少
C.蒸发量变化较小D.降水量变化较小
3.若该地能反映周边较大范围的气象状况,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A.干旱区B.湿润区C.半干旱区D.半湿润区

9 . 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千沙漠南缘,1961-2018年,该地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20.4天,是我国沙尘暴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但近年发生频次呈递减趋势,最大风速减小是沙尘暴发生频次减少的主要原因。下表示意1961-2018年和田地区不同季节沙尘暴发生频次与持续时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沙尘暴发生频次/次9.48.91.40.6
沙尘暴持续时间/分钟11799108127
1.和田地区冬季沙尘暴发生频次少的地表条件是(     
A.地表积雪B.地形平坦C.风力较弱D.地表植被较少
2.相比春季,冬季沙尘暴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天气少B.对流运动活跃C.天气形势较为稳定D.暖锋活动较强
3.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次呈递减趋势最可能的人为原因是(     
A.营造阻风墙B.耕地大量减少C.牲畜数量增多D.发展特色林果业

10 . 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2.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3-07-15更新 | 7478次组卷 | 34卷引用:期末卷(二)-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测试卷(湖南专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