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4 道试题

1 .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1.百岁兰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A.元古宙末期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
2.下列关于百岁兰特征及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2023-11-09更新 | 109次组卷 | 100卷引用:第一章 章末检测-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课后培优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 .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下图。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霜的形成(     
A.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B.微风阴雨的冬春清晨
C.大风晴朗的冬春夜晚D.大风阴雨的秋冬清晨
2.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
②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
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
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3-11-06更新 | 1286次组卷 | 37卷引用:第二章 章末检测-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课后培优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 .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夏季短促,冬季漫长。幅员辽阔,多平原和低地,淡水资源丰富。2020年,俄罗斯出口粮食约4170万吨。读俄罗斯农业地带空间分布图,完成相关任务。
   
(1)说一说,影响俄罗斯农业生产活动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2)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分析俄罗斯适宜谷物种植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俄罗斯农业带来的影响。
2023-10-2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高约百米的丹娘沙丘就是其中之一,丹娘沙丘受两侧高山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却形成了连绵的沙丘。丹娘沙丘所在河谷宽阔,河中多沙洲(红心洲);这地区年降水量的640毫米,且集中在4-9月,冬春季多大风天气。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观图。


      
(1)据图描述丹娘沙丘相对于山、河的位置。
(2)推测丹娘沙丘所在地区冬春季节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3)试推测丹娘沙丘面积的季节变化并说明原因。
2023-10-10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等四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5 . 下图示意黄上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
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A.河床淤积抬升,洪水威胁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2023-10-0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6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

材料二左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右图为湖区湖陆风风速变化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博斯腾湖水位近年来减小的原因。
(2)简述博斯腾湖湖陆风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2023-09-28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7 . “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和常规意义上的沙漠不同,它的形成须具备丰富的沙源、植被稀疏、旱季和风季重合等条件。鄱阳湖东岸附近就有20多万亩沙丘。下图为鄱阳湖地区示意图。根据材料,鄱阳湖东岸20多万亩沙丘的形成条件有鄱阳湖附近多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夏季多暴雨,湖区有大量泥沙沉积;枯水期湖内沙滩裸露;还有(     

   

A.冬半年东北风强劲
B.冬半年西北风强劲
C.将湖盆内裸露的泥沙搬运至西部沿岸地区堆积
D.将湖盆内裸露的泥沙搬运至东部沿岸地区堆积

8 . 秸秆还田是制约我国北方秸秆利用与耕地培肥的“卡脖子”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我国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团队在东北黑土区创新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将作物秸秆就地制作成体积小、密度高的秸秆颗粒深埋还田,破解了传统秸秆还田后土壤培肥效果差和作物增产潜力低等难题。完成下面小题。

1.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①解决了秸秆量多体大问题②改变了土壤“上肥下瘦”现象③提升了黑土的有机质含量④改变了黑土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除秸杆颗粒还田技术培肥外,为防止东北黑土肥力流失还应采取的合理耕作措施是(     
A.大量施化肥B.地膜覆盖C.深耕D.免耕

9 .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1.在牡蛎礁从I到VI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
2.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3.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10 . 阅读表格和文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H湖是一个年轻的湖泊。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域面积不断变化。下表为H湖湖水多年平均收入量(降水、入湖径流)和支出量(蒸发)变化(单位:万立方米)

时间段湖面降水总量入湖地表径流量入湖地下径流量湖面蒸发总量
1970~1999年1912.84572.2649.07134.0
2000~2019年1861.31997.7649.05720.0

注:降水总量指的是降水与湖泊面积的乘积,蒸发总量指的是蒸发量与湖泊面积的乘积。


(1)指出H湖湖水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在下图中绘制其水循环示意图。
   
(2)通过计算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资料,说明与1970~1999年间相比,2000~2019年间湖泊多年平均蒸发总量减小的原因。(提示:湖泊蒸发量变化主要由湖泊面积变化所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