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2)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3)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2 . 抛物线沙丘是一种平面形态呈“V”形或“U”形的典型固定、半固定沙丘,风蚀洼地位于沙丘上风向,因平面图形像抛物线,故得名抛物线沙丘。植被的分布可控制抛物线形沙丘侵蚀和沉积,是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图示意新疆艾比湖流域某研究区抛物线沙丘的形成过程,通过野外观测和对研究区抛物线沙丘形态特征和沙丘上植被特征的分析,初步可以断定研究区抛物线沙丘起源于风蚀洼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蚀洼地阶段风蚀洼地与弧形沙梁的相互关系是(     
A.风蚀洼地为弧形沙梁提供了全部沙源
B.弧形沙梁减弱了吹蚀风蚀洼地的风力
C.风蚀洼地中的植被对沙梁的沙粒具有分选作用
D.风蚀洼地和弧形沙梁沿相同方向生长
2.抛物线沙丘从半环形阶段到初级抛物线阶段的形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     
A.减弱了风沙的沉积作用B.增加了风力的侵蚀作用
C.转变了风沙运动的方向D.改变了风沙流空间分布
3.野外要判断抛物线沙丘发育的阶段,可以通过(     
①沙粒物质组成②沙丘长宽之比③沙脊形态特征④沙丘植被类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2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3 . 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的河口湾,在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崇明等一系列岛屿。下图是长江河口示意图,长期以来航道深受拦门沙的困扰,1997年以来,上海市在九段沙中下沙岛上大量种植芦苇等植物,1998—2010年,政府投巨资实施了南港—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建成了两条向河口外延伸近50千米的导堤,包括鱼嘴、南北导堤,南北丁坝等。近几十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但九段沙面积却呈加速增长趋势,且沙岛沉积颗粒物不断变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市在九段沙中下沙岛上大量种植芦苇等植物的主要目的是(     
①促进沙岛淤积②抵御咸潮上溯③提高土壤肥力④减轻机场鸟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下列不是长江口北侧夏季含沙量大的原因是(     
A.河口处地转偏向力向南偏转,北岸淤积B.河流径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
C.东南季风的吹拂,沿岸流自南向北D.夏季风使海水的顶托作用更强
3.鱼嘴、南导堤工程的建成运营对江亚南沙岛的主要影响是(     
A.沙头侵蚀速度加快B.北岸淤积速度加快C.沙岛长度减小D.沙岛面积减小
2023-03-11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青藏高原的城市经历了快速的扩展过程。研究发现,青藏铁路高耸的路基对藏羚羊的季节性迁徙造成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脆弱的高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左图为青藏高原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青藏铁路沿线景观图。


材料二:冻融侵蚀是土体或岩隙中的水分反复冻结、融化而使其破碎、移动的现象。近几十年,青藏高原气候呈暖化趋势。下表为2013-2020年青藏高原部分自然要素对冻融侵蚀强度加剧的贡献率。

贡献率
土壤温度40.55%
土壤含水量49.59%
植被覆盖率2.54%
(1)海拔对青藏高原城市扩展的限制作用趋于____(填“增大”、“减小”),由此指出其城市土地的扩展方向____,并说明理由____
(2)推测铁路建设对藏羚羊活动区空间形态的影响,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3)从产业的角度,阐述铁路建设对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作用。
(4)简析青藏高原气候暖化对其冻融侵蚀强度加剧的影响。
5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风速增加到很大时,若垂直方向上温差大,在大气扰动作用下,风场中会产生许多小漩涡,这种运动称为湍流。渤海湾北岸海上风电资源丰富,风电场选址受湍流、风速等风场状况影响大。图甲示意渤海湾北岸曹妃甸、嘴东风塔站位置,其中曹妃甸风塔地处吹沙造地而成的曹妃甸海岛。图乙示意两站点湍流强度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1)比较曹妃甸和嘴东湍流、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异同。
(2)分析曹妃甸与嘴东湍流强度差异的原因。
(3)与嘴东相比,评价曹妃甸风电场建设的风场条件。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自本世纪以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鄱阳湖水位间断下降。不同因素作用时间和强度各不相同,大规模采砂活动是影响湖盆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是多年平均尺度上不同因素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鄱阳湖水位下降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A.湖盆地形变化B.气候及其他人类活动C.三峡工程运行D.总变化
2.三峡工程的运行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是(     
A.保持水位相对稳定B.降低洪水期水位
C.导致水位间断下降D.提高枯水期水位
3.大规模采砂活动导致鄱阳湖(     
A.泥沙淤积减少B.湖水流动加快C.湖水外泄加剧D.上游来水增多
2023-04-13更新 | 451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

7 .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表1),并且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也会影响红树群落的固碳速率[植被固碳速率=(植被现存生物量/林龄)×红树植物碳含量(取45%),表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1中国红树林物种的环境适宜性

物种适宜盐度适宜滩涂高程
海漆0〜5高潮滩
海桑0〜10低潮滩
木揽0〜15高潮滩
秋茄7〜12中潮滩
红海榄5〜25中低潮滩
桐花树8〜15中低潮滩
白骨壤5〜30低潮滩
海莲5〜20高中潮滩

表2我国南方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红树林植物群落的固碳速率

物种树龄植株密度/(株·m2)植被现存生物量/(g·m-2)植被固碳速率/
(g·m-2·a-1)

90.671873.5393.68
1.002084.22104.21
2.001995.5799.78
20.67171.4638.58
1.00241.6054.36
2.00461.60103.86
5.561141.12256.75
30.25102.4815.37
0.44201.6930.25
1.00450.2167.53
2.001043.97156.60
30.2523.253.49
0.4451.787.77
1.00148.3822.26
2.00272.3740.86
桐花树90.67116.6626.25
1.00162.4036.54
2.00288.3664.88
5.56636.66143.25

1.红树林区域固碳效果显著的原因是(     
①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动植物均发挥了固碳作用②红树林生态系统消浪促淤作用强,促进潮水中有机碳沉降③红树林高大,生长迅速,固碳作用强④海域海水盐度较高、淹没时间较长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仅考虑潮水浸淹程度对红树植物的影响,不同红树植物抗淹水能力表现为(     
A.白骨壤>秋茄>海莲B.海漆>海莲>红海榄
C.桐花树>木榄>海莲D.海桑>秋茄>桐花树
3.为提高不同树龄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     
A.降低红树林幼林期植被种植密度B.降低不同树龄的红树林种植密度
C.提高不同树龄的红树林种植密度D.修复后期可以增加人工疏伐的力度
2023-01-15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五)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泥质潮滩处于海陆交界地带,波浪、潮流、植被和泥沙供给等因素会影响潮滩形态及其演变。在潮汐作用为主时,潮滩保持淤长的趋势,剖面形态保持凸形;随着波浪作用的增强,床面冲刷作用增强,淤长型潮滩转变为侵蚀型潮滩,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某研究组2012年在江苏中部某潮滩设置了S1~S9观测站点,对滩面高程进行了7年的观测,绘制出下面三图,分别示意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剖面变化。



(1)判断研究期间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即泥沙侵蚀量与淤积量相当)的位置。并说明依据。
(2)指出2012—2018年该潮滩盐沼区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盐沼区大量米草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2024-01-26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卷(四)

9 .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所积累的有机干物质总量。下图为2000~2017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陆地生态系统NPP的相对作用面积占比。完成下列小题。

1.引起陆地生态系统NPP增加的人类活动有(     
A.改变区域水热条件B.促进土壤养分分解
C.加大农业设施投入D.推进耕地占补平衡
2.与人类活动比,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 NPP的变化影响(     
A.更大   影响最大的是森林B.更大   影响最大的是荒漠
C.更小   影响最小的是农田D.更小   影响最小的是草地
2022-12-28更新 | 30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浙里卷天下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百校联考12月测试地理试题

10 . 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理想档案”。泥炭层由泥炭和少量泥沙构成。泥炭是沼泽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主要物质是沼泽植物残体。泥炭的腐殖质数量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动能力,可用于指示古气候。下表是两类泥炭分布区的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分类甲类乙类
地点长白山哈尼青藏高原红原湖北神农架福建天湖山
地面高程/m882~90034661700~17601180
年均降水量/mm743.3753.01528.41800.0
年均气温/℃3.031.107.415.80
指示作用腐殖质数量多,指示气候暖湿时期腐殖质数量少,指示气候暖湿时期
微生物活动能力土温20℃~30℃、湿度60%~80%时,微生物活动能力最强;水热状况距此范围越远,微生物活动能力越弱。

1.高海拔盆地泥炭层被誉为“古气候研究理想档案”,与低地泥炭层相比,高海拔盆地泥炭层(     
A.与古气候更具一致性B.人类活动影响小,连续性好
C.厚度大,研究便利D.沉积速率快,分层更显著
2.泥炭层泥沙平均粒径所指示的古气候要素,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B.气温C.风力D.降水
3.全球气候变暖,甲乙两类泥炭分布区的腐殖质数量趋势相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类:沼泽植物的生物量增加       ②乙类:夏季的微生物活动能力被抑制
③甲类:腐殖质的分解速度变慢       ④乙类:泥炭层腐殖质的收入大于支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