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4月,国家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21年6月10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并实施。重点推进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海域宽阔,岸线漫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近岸海域海水清洁,海洋生态环境优良。海南岛西部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拥有一些溶洞、石林等自然景观,这里还有中国唯一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南岛以五指山,鹦哥岭为核心,向外围逐级降低,山地、丘陵、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岛矿产资源丰富,以铁、水晶、钛、独居石等为多。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产区,盛产橡胶、咖啡、可可、椰子、槟榔、胡椒等。目前,海南岛已成为我国新兴的热带旅游基地。

材料二:下海为海南岛资源分布图和地形图。



(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从大气环流、地形角度分析海南岛西部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原因。
(3)评价海南岛能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
(4)分析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条件。
2023-05-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
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
2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的铁皮石斛多生长在海拔480~1700米的林中树干或岩壁崖缝,喜在温凉、潮湿、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石斛的根为气生根,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材料二:贵州铁皮石斛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但苗木多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黔西南州利用林下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该州兴义市某村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坡地中部种植人工水杉林,林下小气候比较稳定,湿度适宜。目前该村已成功种植2000多亩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下图为当地农业生态地质剖面示意图。



(1)从地形和气候角度,说明石斛生长优势生境区提供的生长条件。
(2)评价林下仿野生种植石斛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3)贵州与广东拟加强铁皮石斛产业合作,请分析各自的优势条件。
2022-06-07更新 | 850次组卷 | 4卷引用:微专题08 喀斯特地貌-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全一轮复习微专题突破
3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青藏高原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安全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左图示意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农、牧业分布。

材料2: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优势鼠种,喜食植物根、芽,采食量大,穴居且繁殖能力强,是众多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右图为高原鼠兔照片。


      

材料3: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湖面海拔4718来,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纳木错是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纳木错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平原,牧草广布,纳木错湖区水禽很多。右图示意纳木错位置和流域范围,左图为纳木错水面面积与蓄水量变化趋势。


      
(1)试评价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2)高原鼠兔大多栖息在偏南坡向的缓坡,推测其原因。
(3)结合材料指出纳木错面积变化趋势,并说明纳木错面积不断变化对湖区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2023-05-3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青藏高原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安全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左图示意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农、牧业分布。

材料2: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优势鼠种,喜食植物根、芽,采食量大,穴居且繁殖能力强,是众多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下右图为高原鼠兔照片。


材料3: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湖面海拔4718来,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纳木错是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纳木错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平原,牧草广布,纳木错湖区水禽很多。下左图示意纳木错位置和流域范围,下右图为纳木错水面面积与蓄水量变化趋势。



(1)试评价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2)高原鼠兔大多栖息在偏南坡向的缓坡,推测其原因。
(3)结合纳木错面积变化趋势,从水体补给角度推测该区域气候变化特点。
(4)说明纳木错面积不断变化对湖区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泰州市里下河平原腹地,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10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1194—1855年,黄河侵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给里下河区域带来了频繁的水患和大量的泥沙,湖群淤垫成为沼泽。为趋利避害,当地先民在浅水区开挖沟渠,并将淤泥水草挖出堆垛,形成了大小不等四面环水的垛田。18世纪,人们在垛田外围修筑圩堤,逐渐形成区域性的灌排工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建设了更大规模的圩堤工程,圩堤内水位得以稳定。20世纪后期,当地出现大面积堆垛成田、放岸填沟现象,垛田面积变大、高度降低。垛田生产的瓜果、蔬菜品质优良,香葱、龙香芋等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21世纪,该地借助独特的景观、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图1为里下河平原位置示意,图2为兴化垛田景观,图3为兴化垛田演变示意。

(1)简述传统垛田景观形成的地理意义。
(2)相对于传统垛田,现代垛田面积变大、高度降低。试评价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3)从服务功能与价值角度,分析传承和保护垛田景观的必要性。
2023-03-23更新 | 121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枣庄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榆神府矿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鄂尔多斯煤盆地中部,隶属陕西省榆林市。区内煤炭储量丰富,煤层厚、埋藏浅,煤炭资源的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矿区以风沙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壤结构较疏松、有机质含量低。早期采煤沉陷区造成的破坏尚未解决,新的采煤活动仍在继续,采煤沉陷区不断扩大,加剧了环境恶化。据不完全统计,矿区内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面积达150km2,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灾害在矿区内广泛分布。

材料二: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矿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榆神府矿区19902019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5.48%54.52%



(1)读图,说出榆神府矿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并列举主要驱动力。
(2)评价榆神府矿区煤矿的开发条件。
(3)有观点认为,应该关停榆神府矿区的煤炭开采,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4-03-2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北美某区域简图,图2为统计的森林火灾次数逐月累加图。

材料二:美国西部加州山区多生长油质灌木和松树,加上特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山火频发。

(1)美国加州沿海地区典型的自然植被是____,该植被叶片特征有________
(2)分析图中沿海地区夏季少雨多雾的原因。
(3)从气候角度评价图中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4)图2所示加州山火多发在____(冬/夏)季节,分析此季节山火多发的自然原因_____
2023-12-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榆神府矿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鄂尔多斯煤盆地中部,隶属陕西省榆林市。区内煤炭储量丰富,煤层厚、埋藏浅,煤炭资源的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矿区土壤以风沙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壤结构较疏松、有机质含量低。早期采煤沉陷区造成的破坏尚未解决,新的采煤活动仍在继续,采煤沉陷区不断扩大,加剧了环境恶化。据不完全统计,矿区内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面积达150平方千米,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灾害在矿区内广泛分布。

材料二: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矿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榆神府矿区1990—2019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5.48%和54.52%。下图为榆神府矿区1990—2019年植被覆盖度变化示意图



   
(1)读图,说出榆神府矿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并列举主要驱动力。
(2)试评价榆神府矿区煤矿的开发条件。
(3)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当地煤矿开采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023-05-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开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暑假期间,广东省某中学学生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区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学考察。通过考察研究同学们发现,该处山体为红色砂岩,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但它却具有复杂的、个性化的小尺度植被分异现象,对此大家产生了极大的疑惑。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该地貌区不同地貌部位的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农业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地理条件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地理兴趣小组所调研的区域并说明判断理由。
(2)与悬崖区相比,指出该地貌乔木区水循环最弱的环节并简述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地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3-05-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份联考地理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行山纵贯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之间,距今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地区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太行山东坡多东西向的陉,古称“太行八陉”。

材料二: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长约2200km,途经或邻近35处自然保护区,是华北民众走向自然荒野的最近平台。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加强沿线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为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材料三:太行山深处隐藏着一处规模宏大的旱作石堰(石头垒起的田埂)梯田,从山脚层层叠叠直达山顶,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内梯田出现明显撂荒现象。


材料四下图为太行山区域略图。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太行八陉”的形成条件。
(2)评价太行山森林步道途经或邻近自然保护区产生的影响。
(3)结合图文材料,说出石堰梯田分布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专家呼吁当地保护梯田等传统农耕系统,说明其必要性。
2023-05-15更新 | 3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临海、新昌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模考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