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2 道试题

1 .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据湖南省行政村名的特征,湖南地名分为12类,其中带有河、湖、峰、岭、坳、塘、井、坪、堰等字的地名较多。因多种因素,地名逐渐消失,成为地名文化遗产上的一大遗憾。下图示意某年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湖南省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四季分明,土壤肥沃B.水热充足,经济发达
C.地形复杂,水网密布D.平原辽阔,资源丰富
2.湖南省地名中与“堰”“坪”“塘”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     
A.水文—地形一建筑B.工程—地形—水文C.工程—水文一方位D.意愿—姓氏—水文
3.推测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老龄化②城乡规划③资源开发④城市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0-15更新 | 977次组卷 | 15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2 .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完成下面小题。

1.诗词中体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板桥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道路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     
①规模较小②成团块状③人口较少④空间分布较分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地名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符号,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等科学内涵,是中华历史的活化石。华北平原北部以海河流域为主,下图示意海河流域近2000 年来旱涝等级变化。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温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推测当时人们聚居在这些地方的主要目的是(     
A.躲避洪水B.选择墓址C.利用光照D.抵御外敌
2.当前,华北平原北部的“丘”、“陵”、“阜”多已消逝,最可能的原因是(     
A.城市扩张B.泥沙淤积C.风力侵蚀D.盗墓破坏
2023-08-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4 .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完成下面小题。

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A.地形因素B.居民点分布
C.气候因素D.工业分布
2.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①节约通行时间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为节省建设投资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2023-08-14更新 | 108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5 . 宗堡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建筑类型,目前现存的遗址及遗迹仅60多处。江孜宗堡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海拔4020m的宗山上,相对高度125m,四周土墙(墙体高4m,厚约1m)环绕,是现存保留最完整的一处宗堡。下图示意江孜宗堡周边地形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江孜宗堡建设之初最可能是为了(     
A.仓储B.御寒防风C.圈养牲畜D.军事防御
2.江孜宗堡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A.规模较小B.中轴对称C.依山就势D.楼宇层叠
3.江孜宗堡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太阳辐射强烈B.昼夜温差小C.气候温暖湿润D.土壤较肥沃

6 .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因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国家已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贸易)合作示范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珲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     
A.地表坡度大,土层深厚B.地势较高,气温低
C.年降水量大,多洪涝灾害D.内陆城市,温差大
2.珲春市进出口贸易的最大短板是(     
A.人多地少B.地形复杂C.缺少本国海港D.开放程度低
3.森林恢复后,图们江(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变化大的水文特征(     
A.径流量加大B.结冰期缩短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D.含沙量减小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江西流坑村历史悠久,在一片荒滩中建成。古代,村民借由地利经营竹木贸易,富甲一方。据考证,村落建设了多条东西向街巷直达河岸,同时配建码头;挖掘了高低串联的池塘(村民称之为“龙湖”,并在其中养鱼虾、种荷花,定期清淤泥)与乌江相连;街巷均留有明沟或暗渠与“龙湖”相通,实现雨水、污水分流,且规定生活垃圾不许排入沟渠。下图分别为流坑村地形图和村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1)从气温季节变化的角度,简述古人选择此地建村的原因。
(2)从气候和交通角度,解释古村街巷多呈东西走向的好处。
(3)指出“龙湖”对于古村落的积极意义。

8 . 读下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A.1200B.1000米C.900米D.600米
2.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A.甲村、Ⅰ山山顶B.④镇、Ⅱ山山顶
C.Ⅰ山山顶、②镇D.③镇、乙村
3.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A.Q线B.P线C.N线D.M线
2023-07-22更新 | 453次组卷 | 70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9 . 地质时期,新疆喀什河中游发育了4级阶地(如图T1、T2、T3、T4),呈两侧不对称分布。2015年在河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下图为喀什河谷断面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从T4时期至今,河流下切速度(     
A.总体加快B.逐渐减慢C.先变快后减慢D.一直不变
2.推测T3时期,古人类选择在该遗址生存主要是由于(     
A.沿河而居,便于捕鱼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
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
3.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     
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B.基岩差异性风化
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D.地壳差异性升降
2023-07-15更新 | 646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10 .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区域农业发展的共同优势条件是(     
A.以水田为主,土壤肥沃B.热量充足,一年两熟
C.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大D.河流较多,水源丰富
2.乙区域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集中于沿海地区B.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C.西部多、东部少D.长江南岸数量较少
2023-07-14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