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绢蝶是地球上栖息海拔最高的一类蝴蝶,被誉为“雪线上飞舞的精灵”。研究发现,在距今1700万年—1500万年,绢蝶生活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距今约1390万年,绢蝶开始向外扩散,现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高海拔地区。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距今1700万年—1500万年绢蝶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主导因素是(     
A.湿度B.土壤C.气温D.植被
2.1500万年以来,绢蝶的演化变迁期反映出气候(     
A.逐渐变暖B.逐渐变冷C.先变暖后变冷D.先变冷后变暖
3.现今绢蝶的分布(     
A.纬度跨度扩大B.纬度跨度不变C.海拔下限不变D.海拔下限升高
2023-11-03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评(三)地理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2 . 有学者通过对西北地区21个代表站点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近50年西北干旱区的气候演变规律,提出了西北气候由暖干型开始向暖湿型转变的观点。下表示意依据气温及降水统计数据得出的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距平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表1西北干旱区气温距平变化(单位:℃)

年平均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6-1960

-0.3

-0.4

0

-0.2

-0.4

1961-1970

-0.3

0.2

0

-0.3

-0.8

1971-1980

0

-0.1

0.2

0.2

-0.3

1981-1990

0.1

0

-0.2

0.1

0.7

1991—2000

0.4

0.5

0.1

0.3

0.9

表2西北地区降水距平变化(单位:mm)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6-1960

-7.78

2.1

-1.9

-5.5

-3.7

1961-1970

-9.52

0.3

-6.9

-0.8

-3.2

1971-1980

-2.53

-4.2

-1.9

5.7

0.3

1981-1990

6.43

3.2

1.5

-2

1.1

1991-2000

8.44

1.1

7

-0.6

1.4

1.西北地区增温趋势明显的季节是(     
A.春、秋季B.秋、冬季C.夏、秋季D.春、冬季
2.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主要时期及该时期降水量增加最快的季节分别是(     
A.1981—2000年春季B.1991—2000年春季
C.1981—2000年夏季D.1991—2000年夏季
3.下列对西北地区变暖变湿趋势影响的描述,不可信的是(     
A.冬小麦返青提早、抽穗期提前、成熟期提前
B.加剧病虫害的流行
C.冬季降水量增多,对土壤保墒和作物越冬有利
D.冬季气温升高,牧区雪灾减少,利于牲畜安全越冬
2021-04-14更新 | 283次组卷 | 6卷引用:地理-学科网2020年高三1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Ⅰ卷)

3 .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A.冰期IB.冰期ⅡC.冰期ⅢD.冰期V
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A.北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北B.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海洋面积更小D.全球温度更高
2022-12-28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4 .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以及入湖处与湖心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的气候变迁。下面图1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图2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1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     
A.地壳上升,流水侵蚀B.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地売上升,流水沉积D.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2.图1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特点为(     
A.总体变粗B.总体变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
3.图示地区1300年至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     
A.变干一变湿一变干一变湿B.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C.变湿一变干一变湿一变干D.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2021-01-12更新 | 191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5 . 陆地冰川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下面图甲示意欧洲东部三次冰期冰川界线的分布位置,图乙为相应时期内我国南部沿海某地的海岸线位置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所示三次冰期,与图乙中海岸线a、b、c所处时期依次对应的是(     
A.①③②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
2.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岩石,水平方向上由浅海到深海依次是砂岩、页岩、石灰岩。若图乙中海岸线a、b、c发生的时间是按从早到晚依次出现的,则Q处的地质剖面图是(     
A.AB.BC.CD.D
2021-11-02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程考试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排放到大气中,海洋中水的pH值持续下降,在过去的200年里,海洋吸收了大约30%的CO2排放,这种吸收已经改变了海洋水域中碳酸钙的生产,从而打乱了碳酸盐——硅酸盐循环,这种破坏转化为水pH值的逐渐降低,这件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海水酸性的增加使众多海洋生物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下图为世界海洋酸化地图。



(1)据海洋酸化地图,描述海洋酸化地区分布特征______
(2)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例,分析这些地区成为海洋酸化主要分布区的可能原因______
(3)据海洋酸化程度图和所学知识推测海洋酸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______和危害______
(4)如何遏制海洋酸化,至少提出两条建议______
2022-10-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地理试题

7 .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冰洋地区海浪(在风的作用下)的生成和发展会受到海冰范围变化的显著影响。过去,该地区大部分海域长期被海冰覆盖,除甲海区外,海浪活动普遍较弱。近30年来,夏季北冰洋大部分海域海浪活动呈增强趋势,而甲海区增强不明显。下图示意北冰洋各海域1980年9月和2012年9月海冰范围。


(1)近30年来,北冰洋各海域的海冰范围随全球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推测目前图示海域海冰各季节的变化特征。
(2)试对甲海区过去海浪活动较强,但近年来增强不明显这一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2022-12-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8 . “低碳经济”是2010年我国的热点词汇,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左图)。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下右图)。

材料二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中美两国分别宣布了各自的二氧化碳减排策略。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中国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华网华盛顿11月25日:美国白宫25日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1)材料一显示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正在消失,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2)根据课本知识,结合材料一,简述发生这类现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9-12-29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9 . 气候的冷暖变化可以影响海岸的变迁。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下图为全新世以来福建省局部地区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文信息可知,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
A.逐渐变暖B.逐渐变冷
C.先变暖后变冷D.先变冷后变暖
2.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海拔最高的地点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10 . 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我国某省局部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A.逐步变暖B.逐步变冷
C.先暖后冷D.先冷后暖
2.若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
①高山雪线上升           ②高纬冻土融化
③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④全球普遍干旱
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