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队在藏北伦坡拉盒地距今约250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片棕桐叶化石,棕桐树属于常绿乔木。近年来,在青藏高原陆续发现了多个新的、不同地质时期和地点的化石生物群。包括翠鲈、椿榆、来树等,表明地质时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远比现在要丰富,但是现在许多物种在这一地区逐渐消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伦坡拉盆地棕榈树生长时期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湿润B.炎热干燥C.寒冷湿润D.寒冷干燥
2.与地质时期相比,现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质时期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B.青藏高原抬升引起的环境变化
C.季风气候的形成使降水量增加D.地质时期气候的冷暖交替变化

2 . 基于各行业污染物协调减排及能源供应稳定的前提下,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对此,某研究中心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图为该模型中2021~2060年各代表年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度最大的行业(     
A.钢铁B.建材C.电力D.化工
2.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主要是为了(     
A.调整产业结构B.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C.缓解资源枯竭D.化解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023-06-30更新 | 280次组卷 | 13卷引用:地理(重庆B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00~1910年B.1910~1940年
C.1940~1975年D.1975~2010年
2.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
A.纬度较高B.海拔较低
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2018-10-23更新 | 2124次组卷 | 15卷引用:考向17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

4 .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读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B.间冰期
C.温暖期D.寒冷期
2.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D.生产潜力下降
2017-08-22更新 | 2365次组卷 | 23卷引用:考向1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

5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的遥感参数,指数越高,地表植被覆盖度越高。下图分别示意黄河源区平均生长季NDVI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横坐标为年内日期序号,DAY145表示从1月1日起计算的第145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03年黄河源区可能出现(     
A.河流径流量增大B.风沙活动增加C.土壤解冻提前D.凌汛危害加大
2.黄河源区春季NDVI小于秋季的主要原因是春季(     
A.生物量积累较少B.空气湿度更低
C.土壤未完全解冻D.枯枝落叶较少
2021-04-27更新 | 56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9单元 中国地理【过关检测】-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单元复习过过过

6 . 下图为黄河流域1960年~2010年夏季0℃层高度年际距平变化(虚线)和夏季平均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柱状)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流域1960年~2010年夏季近地面气温变化趋势是(     
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
C.保持稳定D.波状上升
2.图中降水少的年份(     
A.对流活动弱B.副高势力强
C.冷空气活动弱D.大气相对稳定
2021-12-11更新 | 432次组卷 | 5卷引用:热点2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7 . 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4亿粒花粉),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长期存留下来。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我国辽宁南部8000~10000年前的气候特点是(     
A.冷湿B.暖干C.暖湿D.冷干
2.考古专家可以从含有孢粉化石的地层了解到当时的(     
①植被类型②植被年龄③地貌特征④气候特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石笋是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其高度往往与溶洞中的滴水量成正相关。通过对石笋的分析可推断气候演变特征。司岗里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洞内发育有丰富的石笋。下图为1300-1900年司岗里洞最深部一处石笋的距顶深度曲线和平均生长速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300-1900年,司岗里洞内的石笋(     
A.生长发育变快B.生长发育变慢C.生长发育停滞D.生长发育没有间断
2.根据石笋的生长变化可以推断出该时段(     
A.东亚寒潮多发B.东南亚洪灾频发C.南亚旱灾多发D.西亚气候湿润
2021-05-13更新 | 600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10气候类类型和全球变化(精选练习)-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9 .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又称“第四纪大冰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显著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大幅增加,寒冷的小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出现。更新世是披毛犀等冰期动物繁盛的时代,披毛犀是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在草原和草甸地区,长达1米的鼻角可以刮开冰雪,找到干草。中国科学家依据不同时期的披毛犀化石,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说”:更新世之前,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的“摇篮”,进入冰期以后,这些动物迁出了起源地,不断演化,它们的后代最终抵达北极地区。


(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摇篮”的时空背景。
图中1②③示意披毛犀种群“走出西藏”的迁徙线路。
(2)说明披毛犀种群东迁和北上的原因。
(3)晚更新世,最后披毛犀的最大分布范围可达中国东部的黄淮地区但是没有扩张到同纬度的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推测其主要原因。
2021-05-10更新 | 552次组卷 | 5卷引用:地理热点40 冰期与间冰期-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全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狙击与专项突破

10 . 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着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大白花地榆,野外考察发现该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雪斑最大积雪厚度可达4米。气候变暖背景下,雪斑地块的积雪期明显缩短。下图为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大白花地榆(     
A.喜阳光B.耐贫瘠C.不耐寒D.耐干旱
2.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雪斑地块中,主要是因为雪斑(     
A.提高了土壤温度B.增加了土壤水分C.改善了土壤养分D.改变了土壤结构
3.气候变暖背景下,大白花地榆(     
A.植株花期延迟B.分布高度下降C.群落密度升高D.种群数量减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