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我国正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利于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能源结构转型
B.会逐步加剧国内电力短缺,不利于经济发展
C.未来能源消费增长将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增长
D.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不利于大气环境保护
2.下列措施有利于加速国内碳排放“双控”的是(     
①推行碳交易、碳税制度                    ②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③植树种草,增加绿化面积             ④积极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
⑤加大对高耗能、高碳排放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④
2023-06-17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12-14题及变式题

2 . 我国已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右图为中、美、日、印四国CO₂排放量占全球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符合中国的CO₂排放曲线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从长远看,实现“碳中和”会使(     
A.经济发展受阻B.能源消耗减少C.生态负担加重D.极冰融化减缓
3.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②发展城市河流廊道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4-28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3 . 海洋碳汇是地球最大碳储库,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碳元素主要以无机和有机两种形态存储在海洋中,其中有机碳由生物代谢影响,而无机碳则由降水、径流等无机物质循环影响。下图为海洋碳循环主要过程示意图(数值为单位量)。完成下面小题。


1.示意图中深层海底的沉积净固定碳值为(     
A.83B.67C.53D.38
2.符合当前海洋碳储量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A.B.C.D.
2023-03-17更新 | 1270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12-14题及变式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在某一个时点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通过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式抵消全部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图为中国、美国、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图(含预测)。



(1)概括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晚的原因。
(2)简述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需的时间比欧美国家短的原因。
(3)简述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
5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示各项内容中,由于____(填写代表的英文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
(2)请阐述地质历史上大气“温室效应”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3)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指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是________
2023-03-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6 . “减排、增汇、保碳、封存”是我国实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下列措施中“增汇”效果显著的是(     
A.保护自然生态B.开发生物质能C.建设生态工程D.治理大气污染
2022-12-31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夏天,我国出现了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综合强度强的高温干旱天气。尤其是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许多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据8月15日的天气预报,吐鲁番盆地(最低海拔-153米)和四川盆地的重庆北碚气温将分别达到42.7℃和44.5℃。据专家分析,全球变暖和天气系统异常是导致今夏高温的主要原因,若人类不积极应对,今后这样的高温天气等极端事件将越来越多。



(1)指出导致我国中东部高温的天气系统并说明其产生高温的原因。
(2)简析吐鲁番盆地和四川盆地两个高温区成因的差异。
(3)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长江流域许多城市电力紧缺,试从电力供应的角度分析原因。
(4)对于“人类是否应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来应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2-12-06更新 | 560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地理试题
8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冰岛在首都雷克雅未克近郊的地热发电站附近,兴建了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碳捕集工厂——奥卡。该工厂通过12台风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加热到100℃与水混合(1吨二氧化碳约需27吨水),被泵送入地下约1000米的玄武岩洞穴深处,在地下二氧化碳与玄武岩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矿物质,永久储存在地下。据称,该工厂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采用模块化施工,占地面积小,每年仅能捕捉4000吨二氧化碳,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



(1)说出冰岛建设奥卡碳捕集工厂的自然条件。
(2)分析奥卡碳捕集工厂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的原因。
(3)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4)简述该项目的运营对周边区域环境带来的生态效益。
2022-11-01更新 | 1590次组卷 | 1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地理试题

9 .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下图示意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区域尺度因素是(     
A.流水堆积B.海平面上升C.全球变暖D.板块挤压
2.导致乙站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有(     
A.节能减排减少全球升温幅度B.植树和建坝等措施减少河口泥沙淤积
C.建造围堤阻隔海水填土造陆D.减少地下水开采等措施避免陆面沉降
3.甲站、乙站区域海岸线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差异表现为(     
①方向:甲站区域向海洋方向延伸②方向:乙站区域向海洋方向延伸
③变化幅度:甲站区域>乙站区域④变化幅度:甲站区域<乙站区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2-10-27更新 | 998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题12-14题及变式题

10 .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方向。欧美科学家用二氧化碳的矿物封存法(在催化剂的辅助下,通过CO2与含Mg和Ca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将气体二氧化碳转化成稳定的固体碳酸盐的方法)把CO2封存到冰岛地下的玄武岩中。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里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过程,1立方米的生物反应器可以实现5亩玉米地的年产量,这是颠覆性、原创性的突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冰岛以矿物封存法进行固碳,除了化学反应之外,主要利用玄武岩的特点是(     
A.密度大B.多孔隙C.温度高D.耐磨性好
2.相对于矿物封存法,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突出意义是(     
A.缓解温室效应B.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C.提高经济效益D.降低二氧化碳的收集成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