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近日,地球南北两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约40℃,北极地区的温度比平均温度高出约30℃。南北两极的热浪是人类对气候造成破坏的强烈信号。冰的融化使海洋面积扩大,增加其对太阳能量的吸收,从而导致了大气更快变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属于人类破坏气候的行为的是(     
A.乱砍乱伐,毁林开垦B.大力发展燃油汽车
C.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D.大量兴建火力电站
2.防止全球变暖,我们中学生能做的是(     
①节约用电②绿色出行③节约用纸④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2-09-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暑期作业检测地理试题
2 . 目前,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有(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3 . 碳交易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企业碳排放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当前,多家银行正在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兑换碳积分,碳积分可参与碳交易获得收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在我国推行个人碳账户的意义主要是(     
A.扩大碳交易市场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C.增加服务业岗位D.倡导绿色环保理念
2.下列行为中,能增加个人碳积分的是(     
A.乘坐出租车出行B.打包剩余餐食C.选购小包装商品D.购买纸质门票

4 .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人类生存。盐城市政府把“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做好“碳中和”工作,建设美丽盐城。随着对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减排降碳成效显著。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盐城市大力发展(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2.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助力盐城实现“碳中和”(     
①增加绿地建设②垃圾分类处理③关停有大气污染的工厂④减少使用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5 .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东北平原某地地膜覆盖种植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1中序号所表示的含义:①____,②____,③____
(2)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大气吸收____(填图1序号)增加,从而使____(填图1序号)增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____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的季节是____。结合图1原理,地膜覆盖种植能起到保温、增温作用的主要原理是____(填下列选项)。
A.增强①B.减弱②C.增强③D.减弱④
(4)新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当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著名谚语,据图1分析新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6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图示意我国北方的某地新型“阳光居室”。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2021-12-11更新 | 330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上冈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大气中的CO2浓度已达到近80万年以来最高,全球变暖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为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材料二: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是绕极地的大范围低压冷空气,极地与赤道的温差越小,极涡就越不稳定。当北半球冬季极涡不稳定时,极涡南下会给日本带来暴雪和极寒天气,下图为日本简图和豪雪带分布图。



(1)归纳日本特别豪雪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特别豪雪带暴雪的形成过程。
(2)有人认为全球变暖要为近几年席卷北半球的极寒天气负责,据材料说明判断依据。
(3)简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企业的应对措施。

8 . 读某年我国交通碳排放总量的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区是我国人均交通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推测对该地区人均交通碳排放量贡献最小的是(     
A.道路平坦程度B.居民可支配收入C.人口密度D.经济发展水平
2.能有效减少乙地区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合理措施是(     
A.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B.改变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
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D.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2021-09-20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质量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量。“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我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下图左为长江经济带位置和范围示意图,下图右为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强度图,下表为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量统计表。


碳排放量(亿吨)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2017年
长江上游3.776.259.0810.649.96
长江中游3.285.657.819.029.54
长江下游7.0811.3715.0518.16:18.44
长江经济带14.1323.2731.9437.8237.94

(1)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2)概括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从“碳中和”的角度,谈谈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1-06-3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材料二   下图为2000-2018年我国GDP和能源消费统计图。



(1)与2000年相比,说出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突出变化。
(2)简述2000-2018年我国GDP与能源消费量变化的异同点。
(3)简述实现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
2021-06-29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地理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