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口的空间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15 道试题

1 . 人口流动是改变人口格局的基本动力,,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是城市。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改变的主要要素。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读图1、图2,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1,2011--2017年流动人口流动特征的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A.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
B.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
C.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小城市,吸引范围有限
D.流动范围与距离衰减呈正相关,而与城市等级无明显关系
2.读图2,推测①②③线对应的流动人口正确的是(     
A.①—省内跨市②-省际③—市内跨县
B.①—省际②—省内跨市③—市内跨县
C.①—市内跨县②—省内跨市③—省际
D.①—省际②—市内跨县③—省内跨市
3.人口流动性是推力和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城乡间、区域间、城市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务农经商、家属随迁、婚姻嫁娶、拆迁搬家、投靠亲友、学习培训、参军、出生人口和其他作为等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图1、图2,关于人口流动影响因子及其变化的分析,可能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的经济驱动力在减弱,而婚姻嫁娶、投靠亲友和学习培训因素在增强
B.两个因子交互后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力不一定会显著提升
C.一线城市学习务农经商更为突出,寻求发展机会和经济收益是关键因素
D.二、三、四、五线城市人口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培训,提升能力是关键因素
2022-05-06更新 | 124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2 .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05年前增加,之后减少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
2.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C.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平台期,流动人口开始减少
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2022-02-22更新 | 1150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3 . 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省市作为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绘制了流出地视角下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具有较强回流意愿的流动人口特征是(     
A.以青壮年为主B.受教育水平低C.进城务工时间长D.婚姻状态稳定
2.导致图中云南省和贵州省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政策支持B.矿产资源开发C.气候条件优越D.地域文化独特

4 . 表为近两年我国西部两省区城镇和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2022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2023年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城镇乡村城镇乡村
1350.641141.781368.051097.43
2280.32933.022287.45903.98
1.表中数据表明(     
A.甲省区城镇化率更高B.乙省区人口变化幅度更大
C.甲省区劳动力不足D.乙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乙省区常住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省区(     
A.乡村收入水平低B.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C.产业向城镇转移D.城镇辐射功能减弱
2024-03-19更新 | 894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地理

5 . 城乡流动行为导致传统家庭代际空间分隔,在农村形成新的代际组合方式。不同代际的家庭成员在劳动能力、责任分工等方面的明显分化,又形成了强弱不均、类型多元的农户类型(图)。家庭代际组合状况是农户作出最优耕地利用决策的重要依据。完成下面小题。

1.中坚型农户将耕地转出的现象在我国东部地区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A.农业生产成本较高B.农产品市场需求大
C.非农就业机会较多D.耕地细碎化程度高
2.老幼型农户倾向于(     
①种植经济作物②撂荒耕地③种植粮食作物④种植林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3-06更新 | 908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6 . 近几十年来,日本出现了房屋空置现象且日趋严重,房屋空置数量和比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阻碍了日本经济发展。截至2018年10月,日本房屋空置数量和房屋空置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下图为日本房屋空置数量和空置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日本房屋空置数量和房屋空置率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严格的户籍管理B.人口年龄结构
C.人口迁出率D.男女性别比
2.日本东京城市圈等城市空置房现象并不突出,其主要原因是(     
A.规划住宅用地较少,地产开发规模小B.处于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住房紧张
C.育龄妇女生育年龄较低,数量较多D.青壮年劳动力较多,住房需求量较大
3.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住宅空置现象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出生率远低于城市B.新农村建设,扩建娱乐设施
C.农村居住成本高,人口流失D.人口大量流动及城镇化发展
2022-02-21更新 | 210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模拟试题(一)

7 . 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高度依赖于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另一方面,服务业正在逐步替代工业,成为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与城市人口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演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深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1995~2015年,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均位于福建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左图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的聚集系数,右图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和服务业分布重心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分布集中度的差异表现为(     
A.两者的分布集中度发展趋势相反B.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变幅更大
C.服务业的分布集中度高于城市人口D.城市人口的分布集中度增速较小
2.下列最能解释福建省服务业与城市人口分布重心演化轨迹特征的是(     
A.东北部的服务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B.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分布集中度更高
C.2000~2005年西部迁入大量农民工D.1995~2000年两者的发展最为协调

8 . 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和人口流失最多的地区。2010—2020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共减少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万人,是人口流失最多的省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导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育龄人口减少B.人口容量减小C.经济水平落后D.医疗物资短缺
2.2010—2020年黑龙江省人口流失的主要群体是(     
①婴幼儿人口②学龄人口③青壮年人口④老年人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东北三省人口流失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②不利于绿色农业发展③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④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4-02-06更新 | 87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内政部数据显示,在2019年移居澳大利亚的移民中,排名前四的来源国为印度、中国、菲律宾与尼泊尔,移民总数近20万。这些海外移民几乎全部为技术移民及家庭签证移民。

材料二:近年来,昆士兰州国内人口净迁入量已超过新南威尔士州,位居澳大利亚首位。正如昆士兰人所说,“要是你来昆士兰,你就会知道,你会买得起房子,交更少的税以及看更棒的橄榄球队比赛,获得更少的上班通勤时间”。2019年有5万多新南威尔士州人流入昆士兰州。下图为澳大利亚行政区划图。

(1)简述21世纪海外移民对澳大利亚的有利影响及对移民来源国的不利影响。
(2)指出西澳大利亚州的人口分布特点,并说明主要原因。
(3)与新南威尔士州相比,昆士兰州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0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人口2000年为1.466亿,2007年为1.428亿,到2017年为1.445亿。下图示意俄罗斯2017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的空间分布。2019年中俄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双边关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1)指出2000年以来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2)指出2017年俄罗斯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析甲半岛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
(3)现今俄罗斯人口迁移有向东南部和西南部两个迁移方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
2022-02-24更新 | 2025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考一模文综地理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