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与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19%,GDP总量占全国的21.7%,城市人口比重达6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


上海是该地区最重要城市。表格为“上海最近三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

四普五普六普
普查年份199020002010
人口总数(万人)133416742302
年龄构成(%)0-14岁9.411.510.1
15-64岁72.476.381.3
〉65岁18.212.28.6

(1)依据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2)根据表格数据,描述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
(3)表格显示,上海在2000年(五普)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请说明原因。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如下图中     (A、B、C、D)图所示,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该地景观的形成原因。
2019-10-3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2 .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2019-01-30更新 | 1154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崇明县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3 .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
A.10%B.20%C.30%D.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
2019-01-30更新 | 1544次组卷 | 27卷引用:上海市南汇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4 .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5 . 下图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差异。

(2)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原因。

(3)描述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

6 . 读江西省铁路、水系和城市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说出井冈山的气候类型并分析经实地考察该山区土壤有机物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目前江西省人口大量外迁的主导因素,根据图示列举江西省人口外迁的两个主要省份并分析原因。
(3)江西铁路干线分布的特征如何?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4)请比较江西省南北部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差异,并说明原因。
2016-12-12更新 | 5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7 .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
B.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C.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2.随着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④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 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

1.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
①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②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
③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     ④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B.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D.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