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与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半城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社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演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
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
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
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
2.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 . 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等。下图表示某年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高的省级行政区城市化问题更突出B.M高的省级行政区就业机会较少
C.M低的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较高D.M低的省级行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2.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是(     
A.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B.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
C.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D.降低城市化速度

3 . 半城市化地区是指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是指城乡接合部、乡镇和非农产业发达的农村。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半城市化地区范围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上海最早出现的半城市化地区得益于(     
A.政府规划B.外资投入C.乡镇企业发展D.郊区养殖业发展
2.下图中三幅产业结构变化与上海三类地区的对应关系顺序正确的是(     

A.中心城区、半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B.农村地区、半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区
C.半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区、农村地区D.中心城区、农村地区、半城市化地区
3.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人口的城市化,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②降低户籍门槛以鼓励已就业流动人口成为本地居民
③加大对中心城区的建设投入,提高中心城区的吸引力
④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教育、治安、医疗、环保等各种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2-01-16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八省八校(T8联考湖北版)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4 . 下表为我国七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七次人口普查年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
城镇人口比重(%)13.2618.3020.9126.4436.2249.6863.89
1.据表可知(     
A.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比重降低B.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
C.2010年城镇农村人口基本持平D.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后期
2.与五普至七普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上升最快B.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C.农业用地面积增加D.城乡间经济收入差距加大
2022-01-13更新 | 789次组卷 | 16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5 . 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市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1990~2020年大湾区部分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林地与草地)空间比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90年-2020年,图示城市(     
A.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B.绿地比例不断减少
C.不透水面扩展速度不断上升D.绿地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2.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出各城市(     
A.城市等级显著提高B.城市化水平上升
C.工业区不断扩大D.绿地面积持续减小
3.大湾区城市用地变化给该区域带来影响最可能是(     
A.地下水位升高B.热岛效应缓解
C.城市内涝频率增加D.住房空置率下降
2022-01-01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6 . 非农化人口是指从事二、三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非农化率是指非农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NU值是非农化率与城市化水平的比值,NU值趋近于1.2时就业结构较为合理。读1992年以来我国NU值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NU值越低,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B.1992年以来,我国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C.农村中会含有少量的非农化人口
D.图示期间,非农化率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同比变化
2.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期间城市化水平先降再升后趋于稳定
B.1992~1998年,非农化率的增速减缓
C.2003~2010年,非农化率保持稳定
D.1995~2003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021-12-28更新 | 19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南街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7 . 读2019年东南亚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和2019年菲律宾、越南部分信息对比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菲律宾越南
城市人口比重60%30%
GDP3622亿美元2620亿美元
土地所有制私有制国有制
农业经营方式佃农、种植园雇工农民家庭承包
耕地
面积
106357平方公里88075平方公里
粮食进出口进口大米290万吨出口大米600万吨

1.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会造成过度城市化现象。图中国家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是(     
A.印度尼西亚B.马来西亚C.新加坡D.菲律宾
2.过度城市化国家可能面临的问题不包括(     
A.贫民窟现象严重B.全国粮食短缺
C.农村人地矛盾突出D.城市失业率高
3.据材料推断,越南与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经济水平B.工业结构
C.土地制度D.农业结构
2021-12-27更新 | 36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

8 . 不透水面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地表形成的诸如停车场、房屋和道路等人工地表,除道路外多呈斑块状。城市空间扩展使得大量不透水面取代了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表景观,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其高比例的不透水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质量。下图示意上海和纽约不透水面比例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上海和纽约不透水面比例时空变化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处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B.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很大
C.人口和用地规模差异很大D.气候、地形和水文因素不同
2.针对不透水面斑块,上海今后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的合理措施是(     
A.提高其聚集度B.提高其连通度
C.减少其数量D.缩小其面积
2021-12-27更新 | 435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9 . 如下表是西部经济带某市2014〜2018年城市化水平和三大产业数据表。为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该市大力发展城市新区,新区定位为集商务、信息、会展、文化及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中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年份城市化水平(%)GDP产业构成(%)劳动力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01431.527.344.728.055.822.921.3
201533.426.244.729.153.524.422.1
201630.426.146.527.146.729.723.6
201731.524.247.628.245.230.724.1
201833.523.146.830.143.831.125.1
1.该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是( )
A.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太高B.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过多
C.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不足D.城市化水平快于工业化水平
2.短期内该市产业升级的合理方向是( )
A.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D.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2021-12-23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3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

10 .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主要驱动要素是第二产业、人口与土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要素推动”作用下降明显,“外向型城镇化”模式逐渐减弱,“知识源导向”城镇化模式正在形成,城镇化模式趋向多元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我国其他区域相比,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城镇化”模式形成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廉价B.土地租金低C.地理位置优越D.人口素质高
2.推动珠江三角洲形成“知识源导向”城镇化模式的措施有(     
①提高劳动力素质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③增加城市土地供给④建设智慧城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影响近几年广州市区的钢铁、化工、造纸、皮革等企业弱化的因素是(     
A.环境B.内部交易成本C.市场D.劳动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