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黄河含沙量非常大,因此常常引起河道改变。下图是近百多年来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变迁和河道变迁图。1972年以来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幅有迅速减小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近年来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明显
B.近年来中上游修建大量水库拦截了泥沙
C.渤海湾水深增大,黄河来沙淤积变缓
D.黄河上游流速变慢,溯源侵蚀大量减少

2 . 纵比降是河段两端的高程差与流程之比,其变化主要取决于河床高程、河流水量等因素。黄河龙门一潼关河段(以下简称“龙潼段”)冲淤变化剧烈。三门峡水库(左图)建成后,该河段的水沙运移深受影响。1973年以来,三门峡水库调整运行方式,实现库区净排沙。右图示意1960~2000年龙潼段流量1000m3/s时的纵比降和龙门站年均流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60~1970年纵比降的变化趋势,反映出龙潼段(     
A.河道弯曲程度降低B.潼关附近河床抬升
C.雨水补给明显增多D.龙门附近侵蚀加剧
2.与1968年相比,1976年(     
A.潼关、龙门水位均较低B.潼关、龙门水位均较高
C.潼关水位较低,龙门水位较高D.潼关水位较高,龙门水位较低
3.与1976年相比,1998年龙潼段(     
A.流速较快,年输沙量较少B.流速较快,年输沙量较多
C.流速较慢,年输沙量较少D.流速较慢,年输沙量较多
2022-04-02更新 | 1819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3 . 马蹄峪地处山东省泰山东麓,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壤质地粗糙,受溅蚀和面蚀影响土地多沙砾化,土壤厚度经常变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土壤厚度变薄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土壤受风化作用强B.降雨流水侵蚀严重
C.地形复杂坡度较陡D.人类采石破坏土壤
2.为了减缓该地土壤变薄趋势,应该(     
A.大力引种常绿阔叶林B.修建顺坡垄梯田
C.种植板栗、柑橘等特色林果D.建设沟谷拦蓄工程

4 . 孤东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1976-2014年,在海岸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孤东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面积变化明显(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76-2002年,孤东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以淤积为主B.先淤积,后侵蚀
C.一直以侵蚀为主D.先侵蚀,后淤积
2.推测2002-2014年期间,黄河中游地区
A.年降水量增加B.地表径流量增大
C.年蒸发量减少D.植被覆盖率提高
2020-04-24更新 | 991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左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下右图为人造梯田景观——广西龙胜梯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③中地下部分没有的地貌类型是(     
A.石林B.石钟乳C.石柱D.石笋
2.该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     
A.降水稀少B.土壤贫瘠C.地表水丰富D.岩石坚硬
3.关于广西龙胜梯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保持水土,体现人地协调发展
B.可以增加当地农业粮食的产出,提高农民的收入
C.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资源
D.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由此导致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6 . 阅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流水地貌形成过程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

实验用品可升降水槽(下图,A面不光滑)、掺杂少量沙子(颗粒粗细不一)的土壤、长嘴水壶、量角器、直尺。


实验步骤
1.在水槽A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土壤。
2.将倾斜角度α调至25°,从斜面A顶端用长嘴水壶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直至B面形成较明显的扇状堆积体为止。
3.加快在斜面A顶端倒水的速度,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1、2。
4.将倾斜角度α调至35°,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1、2。

(1)说出该实验模拟的地貌类型。
(2)推测实验中B面扇状堆积物颗粒粗细分布规律,并说明原因。
(3)对比实验步骤2~4,指出两次改变实验参数的目的。
(4)该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针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差异,指出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2023-12-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7 .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两块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

步骤:①在坡度一致的两块木板上铺等量的沙土,其中一个再铺上草皮。

②用装有等量水的水壶分别在两土坡上以相同高度、速度持续浇水,水流最终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两个水槽中。

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堆积物的数量差异。



1.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土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2.若某区域正经历图中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A.降水变率减小B.土壤肥力提高C.河流含沙量增大D.风力堆积明显
2024-02-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21年暑假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黄土高原某区域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题的活动。出发前,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长条状的黄土丘陵叫黄土梁,黄土峁为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

材料二研学小组到达该区域后,选择了合适的观察位置,从该地点向东望去,正前方是一条狭长的黄土梁,黄土梁上分布有黄土峁,正后方地形较平坦开阔。小组成员还在沟谷坡面上看到梯田、防护林等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材料三图为研学考察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与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地貌景观图。



(1)判断①~④四个地点中研学小组进行地貌观察时所选的位置,并说明选择的合理性。
(2)说出形成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的主要外力作用,并根据地貌演变的过程按照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对其进行排序。
(3)研学小组从当地相关部门了解到,当地通过在坡度角小于15°的山坡上修筑梯田、在坡度角大于15°(tan15°=0.268)的山坡上营造防护林等工程措施,减轻水土流失。说出斜线部分采取的工程措施,并分析该工程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024-01-0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董志塬内的南小河沟流域(图中白色为无植被区,黑色为植被覆盖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约为523m,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粉质壤土。南小河沟地貌分布类型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特征,流域内源面、源坡和沟坡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开展了“源、坡、沟三道防线”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材料二   土壤可蚀性是指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不同地貌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有显著地影响。



(1)结合材料一,仿照河流地貌的发育,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小河流域沟谷的扩展过程。
(2)结合材料二,归纳地貌部位对土壤可侵蚀指数的影响。
(3)指出当地治理水土流失应该重点着眼的地貌部位和改变的土地利用类型。

10 . 下图示意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与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Ⅰ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B.地下径流C.水汽蒸发D.地表径流
2.能够实现陆地水汇入海洋的环节是(     
A.Ⅰ—地表径流、Ⅱ—地下径流B.Ⅲ—地下径流、Ⅳ—地表径流
C.Ⅱ—地下径流、Ⅲ—地表径流D.Ⅲ—地表径流、Ⅴ—地下径流
3.黄土高原地区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主要作用是(     
A.增大Ⅰ、减少ⅡB.增加Ⅱ、增加ⅢC.减少Ⅲ、增加ⅣD.减少Ⅳ、减少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