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0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流域总面积46538平方千米。黄土塬是由不同等级的水系切割而成。塬面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生产场所,是城镇发展的主要载体。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城镇地域的扩展范围不同。黄土高原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小城镇对河流和河沟的水、土资源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进而使早期城镇空间分布倾向于“川道优先”(川道是黄土高原上大山两边围拢着的河滩或平川)。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打井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河道污染以及水库和城镇供水系统建设,小流域水资源对城镇发展的约束力相对降低。下表为泾河流域上中下游黄土塬、城镇相关信息表。

泾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黄土塬数量(条)黄土塬平均面积(平方千米)黄土塬平均密度(条/平方千米)城镇总数(个)各等级城市数量分布
上游5349.4783.613.09163个镇13个乡
中游27136.339225.53.32511个地级市2个县城、
14个镇、34个乡
下游12769.382380.218.01752个县城33个镇和40个乡
(1)从流水侵蚀的角度,简述泾河下游地区黄土塬的数量多、平均面积小的原因。
(2)推测泾河流域唯一的地级市位于河流中游地区的原因。
(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提出黄土塬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2024-05-0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扁柏属常绿乔木:树冠呈尖塔形,叶片交互对生,排成一平而,顶端优势明显;日本扁柏为浅根性树种,80%以上根系集中分布在0~30厘米土层中。自然分布多生长在海拔1300米~2800米的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高山或低山丘陵,降水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生长表现最好。下图为九江庐山含鄱口附近林区坡面上的日本扁柏景观。

(1)依据日本扁柏的生长地区,推测日本扁柏的生长习性。
(2)推测该地区水土保持状况。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3)针对上述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2024-04-18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五市九校高考二模联考地理试题

3 . 植被绿度线是确定植被与非植被显著变化的分界线,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植被绿度变化的热点地区。2000年后黄土高原植被绿度显著增加,平均增速是2000年前的3~4倍。下图为1960—2020年黄土高原降水(a)和温度(b)的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黄土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推测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向(     
A.东南移动B.东北移动
C.西南移动D.西北移动
2.与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变化相关的是(     
①降雨量增加,促进植被的生长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
③温度升高促使植物生长期延长④盐碱化问题减轻,土壤肥力提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4-03-22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3月模拟预测地理试题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塘背河小流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属赣江上游水系。塘背河小流域于1980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当时流域内原生地带性植被已不存在,多退化成疏林地、亚热带灌丛或无林地,水土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该流域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封禁治理和种植经济林。

研究人员在塘背河小流域选取生态环境较为一致的3块林地,分别为2块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林地(果园开发、生态恢复)和1块对照林地(未人为治理林地),从1985年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果园开发模式是更值得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图示意塘背河小流域地形和村落分布,表示意2019年不同治理模式生物多样性指数统计。

模式主要治理措施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指数
果园开发林地种植脐橙130.667
生态恢复林地乔灌草150.593
未人为治理林地无措施70.675

注:物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表明物种分布越均匀。

(1)简析塘背河小流域1980年以前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果园开发模式是更值得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请说明理由。
(3)推测塘背河小流域采取封禁治理方式的村庄,并说明判断依据。
2024-05-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

5 .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2.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5-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材料二   唐代诗圣杜甫曾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等诗句。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唐代的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

材料三   下图为陕西部分河流水系图



(1)结合所学知识,从水文水系的角度分析出现“泾渭分明”这种水文奇观的主要原因。
(2)请结合材料二指出自唐朝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两个历史时期泾河和渭河水文特点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的原因。
(3)现今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泾渭分明”的水文奇观现象逐渐趋弱,请你做出合理解释。
2024-01-1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7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无定河是黄河中游较大的一条支流。20世纪50年代起,无定河流域开始建设淤地坝工程(设计寿命为10~20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大规模发展。图为无定河流域示意图。



(1)分析大理河和海流免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2)说明淤地坝工程削弱流域洪峰流量的原理。
(3)推测大理河径流量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回升的原因。
2024-01-0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5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8 . 夏季风强度指数是表示夏季风强弱的物理量,数值越大表示夏季风势力越强。下图为“第四纪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风强度指数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年份中,我国最可能出现北涝南旱的是距今(     
A.250万年B.190万年C.100万年D.50万年
2.(接上题),可推测该时期(     
A.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热力差异减弱B.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南移
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且西伸D.亚欧大陆冰盖南缘达50°N附近
3.160万年前黄土高原较现今(     
A.流水侵蚀强,水土流失重B.风力搬运多,黄土沉积厚
C.流水沉积多,沟滩发育好D.风力侵蚀强,地表起伏大
2024-04-18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第五次大联考模拟预测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左右,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材料二:闽宁镇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该镇农民多数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陆续从人口增长快、贫困落后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生态移民。1996年,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征程,闽宁镇成为福建省的帮扶对象。该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产业等。目前闽宁镇农民已经成功脱贫致富奔小康。

材料三:图1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图,图2示意闽宁镇、西海固地区的地理位置。


(1)从区域整体性角度说明“西海固”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原因。
(2)指出“西海固”地区搬迁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推测当地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
2023-12-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教学检测(三)地理试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土地退化会改变土壤结构特征,而土壤孔隙结构是描述土壤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表明,土壤大孔隙一般呈管状,有方向性;由根系引起的大孔隙一般具有连续性,随着深度的增加,孔隙逐渐变小;由团聚体形成的大孔隙分散分布、连续性较差。大孔隙可改变坡地径流的形成过程和不同径流成分的比例。

材料二某研究小组采集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区的坡上、坡中和坡下土壤,通过CT扫描分析来研究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不同坡位土壤的大孔隙类型和特征。图为不同坡位土壤大孔隙垂直分布的三维图(阴影表示大孔隙)。


   
推测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区的土地退化类型,并提出合理应对措施。
2024-03-0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4 问题措施类(20个命题角度)(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