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头道拐-潼关区间(下左图)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这里成为中国植被恢复最快的地区,黄河含沙量显著下降。研究发现,枝叶繁茂林地保持水土能力特别强;头道拐地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出现了异常(下右图)。



(1)从黄土高原地形特征角度说明流失土壤更多的原因。
(2)统计发现图示区域东南部森林植被恢复速度快于西北部,分析原因。
(3)研究发现森林枝叶越繁茂,治理水土流失效果越好,对此进行解释。
(4)说明头道拐地区人工林7、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相较于其他月份很低的原因。
2022-06-03更新 | 438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7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三年真题一年模拟分项汇编(江苏专用)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植树造林和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坡面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杨家沟和董庄沟两个小流域位置相邻,面积和降水量相近,中科院某研究团队从1954年开始,对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和董庄沟植被自然恢复进行了60多年对比观测研究。目前,杨家沟已经形成人工森林小流域,董庄沟则形成自然草地小流域。下图是2016—2018年两个小流域径流量差异对比统计图。



(1)说明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出杨家沟小流域径流量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3)比较杨家沟和董庄沟小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
(4)若黄土高原推广杨家沟人工植树造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分析其对黄河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019-05-08更新 | 520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年5月27日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 押高考地理第37题
3 .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从北到南形成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引汉济渭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是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以补充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5个大中城市的给水量。

大都市是具有较大人口规模、较高行政等级和较多城市功能的大城市。

西安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1299.59万人。

   

陕北某县某年的产业结构统计

类型比重(%)
第一产业种植业68.527.6
畜牧北27.7
渔业1.0
其他2.8
第二产业重工业(包括采掘业)67.046.1
轻工业33.0
第三产业26.3
(1)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其所在的地区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南部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北部下陷形成渭河平原。据此推断,华山是一座典型的________(选择:A.褶皱山B.断块山),构成华山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________(选择:A.沉积岩B.岩浆岩)。
(2)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影响有________。
①促进渭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②能有效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③从根本上解决了渭河流域缺水的问题             ④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陕西省的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A.气候和地貌B.土壤和气候C.植被和土壤D.地貌和矿产资源
(4)下列叙述体现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的是_____。
A.近年来关中地区的发展带动了陕西省的整体发展
B.陕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合作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C.关中地区的发展可以辐射带动陕北地区的发展
D.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5)判断西安是否为大都市,说明理由。
(6)结合陕北某县某年的产业结构统计表,推测该县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从人为角度分析原因。
2023-06-23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地理(上海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



表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1)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
(2)比较建坝淤地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
(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2022-05-18更新 | 42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三部分 第02章 课时6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顿斯佩克特克尔岛,早期是波士顿的海上垃圾场,后又成为“大开挖”项目(挖掘隧道将城市高速公路置于地下)的废料堆放地。随着岛上的垃圾和渗滤液造成的污染不断加剧,当地政府加固堤岸,用项目废料将岛上的垃圾场覆盖密封层、覆盖人工土壤、植树种草,将其改造成能远眺波士顿城市景观的自然公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岛是“大开挖”挖掘废料的堆放点的首选,主要是因为该岛(     
A.靠近施工场地,运输成本低B.距离陆地较远,环境污染小
C.周围寒流流经,自净能力强D.大量垃圾堆放,填埋水平高
2.在该岛上覆盖表层土壤的目的主要是(     
A.人工养护的成本较低B.支持高大乔木生长
C.覆盖和保护垃圾场密封层D.有效抵御地震海啸
3.该岛改造的短期内,能有效削减流水冲刷的措施有(     
①种植乡土树种
②碱少陡坡数量
③修建大型防浪堤
④设置蜿蜒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7-05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6 . 读下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图中B点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A处地形区的名称以及它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至少答出三项)。
(2)分析B处地形区的成因以及B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3)分析C所在地形区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7 .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D.江南丘陵—红漠化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
2021-03-08更新 | 427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2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2)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西省地下近40%的面积有煤层分布,占全国已探明煤炭储量的三分之一。北部煤层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其他地区大多为中厚煤层,宜井工开采(通过挖掘井巷进入地下煤层开采煤炭资源的方式)。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图1中阴影部分)。该地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鱼鳞坑(图2)是黄土高原常用的水土保持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挖掘的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交错排列,状若鱼鳞,坑内种植树木。与此同时,还利用黄河上下游水库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图中①②③④属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____(填数码),甲地扩大农业发展规模的限制因素是____。图示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较____(大/小),原因是:____
(2)分析山西省采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3)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鱼鳞坑保水、保土、保肥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可能影响。

9 . 石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喀斯特地区尖锐的人地矛盾易造成石漠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导致部分耕地撂荒,从而影响了石漠化的发展。撂荒地前期水土流失明显,后期生态恢复抑制石漠化发展。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撂荒后期能抑制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A.降低坡度B.恢复了植被
C.减小降雨强度D.减少雨水下渗速率
2.下列有关我国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陡坡修建梯田能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排灌结合能缓解土壤盐渍化
C.农牧交错带应扩大耕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D.西北地区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易发生荒漠化
2023-03-14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变试题1

10 . 我国某山地上的公路呈“S”形弯曲(如图),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引来了许多游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公路修建成“S”形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旅游景观B.减小山地坡度C.降低修建难度D.减轻水土流失
2.据统计,1月份该公路交通事故较多,其原因最可能是(     
A.道路结冰,车辆易发生侧滑B.车流量大,容易追尾
C.弯道较多,车辆视野受限D.阴雨天多,能见度低
3.该公路靠山壁的一侧有混凝土砌成的挡土墙,墙上有很多孔洞,推测孔洞的主要作用是(     
A.预留检修孔洞,便于维修B.为固定铆钉所留,便于施工
C.方便土壤透气,防止异味D.排出表土中水分,防止滑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