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1 . 下表是从元朝到明朝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事件列举,以下事件及其后续处理能说明封建王朝中央政府(     
时间事件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荷兰人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重视对异族的管理B.遏制了荷兰的扩张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D.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2022-07-21更新 | 717次组卷 | 34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红桥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一位红军老战士的日记中记载:“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川边根据地而斗争。”材料中的“中央指示”精神最有可能来自(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
4 . 1935年,鉴于美国在国际市场大量收购白银,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制,将白银收归国有;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法币取代银元并禁止银元在市场流通,“以谋社会经济之安定与农工商业之进步”。政府行法币政策的目的是(     
A.防范美国加强与苏联合作B.统制经济强化经济垄断
C.稳固中国的货币金融秩序D.便利货币贬值刺激进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022-06-14更新 | 911次组卷 | 45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2022-04-09更新 | 2014次组卷 | 124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分分合合、王朝更替、偶有反复,但没有改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滴变趋势。演变趋势指
A.察举制度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主义不断强化D.民主法治不断健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A.程颐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B.心为天地万物之主C.反对君主专制D.限制君权
2022-01-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新得天下也

——孟子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修用则伤时,伤时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兵,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