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完善了选拔官吏的制度
C.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出现D.利于朝廷直接控制封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光武帝刘秀采取一系列措施,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下列各项属于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①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控制外戚干政
③首创刺史巡视监察            ④惩处贪污腐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都是东汉时期的,共有十三幅,其中包括两幅壁画,分布地区统计如下表。据此推断,东汉时期(     
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平陆枣园
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南方农业水平领先北方B.政府高度重视农业
C.北方的牛耕较南方普遍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儒学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临朝,其兄弟窦宪、窦景等,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其子弟亲戚无不飞黄腾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皇帝年幼B.外戚专权C.宦官势大D.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A.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B.反映出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D.说明汉代百姓的生活十分富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宦官权力过大
C.多方势力争夺D.皇帝宗亲软弱无能
2023-11-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毛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2023-11-28更新 | 234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3年高考福建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A.有助于古代经济格局的转变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D.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10 . 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部派一刺史,负责监察辖区内的郡国。东汉,州部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其中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些变化(     
A.推动郡县制的进一步完善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D.说明监察制度的效力得到强化
2023-11-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