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  皇甫隆,三国时期魏国人,嘉平年间(249254年)任敦煌太守。敦煌地处西陲边地,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当地多沙地,碱性很大,宜于过水漫灌而不适于滀水灌溉。但当地农民往往“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结果水干后地块易板结,造成“谷收更少”。皇甫隆到任后,看到当地百姓仍在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遂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亲自教农民采用楼耕法,推广薄水漫浇法。“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他还下令禁止当地妇女穿羊肠裙(用一整匹布做条裙子,如同羊肠一样盘结在身上,浪费且活动不方便),改穿中原地区流行的简易裙,由此,“西方(敦煌地区)以丰”。时人称赞其“勤恪爱惠,为下兴利”。

——摘编自魏明孔《曹魏对金城、河西地区的经营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措施的作用。
2 .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A.出现百家争鸣局面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D.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创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初,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是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第二项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曹丕设立中书省,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尚书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担任。同时,削夺藩王权利,藩王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对地方行政规划重新划分,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黄初三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除禁令,轻关税,与民休养。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魏文帝励精图治,为曹魏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曹丕为政举措》


(1)据材料概括魏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文帝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摘自诸葛亮《出师表》(《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诸葛亮的人格品质及执政理念。
(2)说明材料中诸葛亮品行、思想的成因。
5 . 学习历史应该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朝代的更迭蕴藏着重要的史实。观察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在下面A和B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朝代,并写出魏的建立者以及吴、蜀的都城。

A.        B.        魏的建立者:        ;吴的都城: ;蜀的都城:        
(2)顺应时势的改革往往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产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中的“高祖”“魏主”是谁?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3)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礼仪兴盛),人物殷富(人才济济,物产丰富)。

材料四:


材料三   是一位南朝官员在北方的所见所感,材料四   中三幅图画所显示的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引入内地。


请根据材料三   四分析材料二中“魏主”改革的主要影响。
(4)史实的梳理有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综上所述,请概括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020-08-0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
6 . 三国时期,是巴蜀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诸葛亮根据益州前统治者郗俭和刘焉、刘璋父子“贪残放滥,取受狼藉”“割剥百姓”“赋敛烦扰”,使农民破产流亡,田地荒芜的情况,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反对“坊害农事”,同时适当地约束豪强地主过分压榨农民。在南中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还组织夷人务农桑,煮盐冶铁,派人传授织锦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故西南少数民族称蜀锦为“诸葛锦”。诸葛亮为了抑制豪强地主的“专权自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重新恢复了盐铁官营的制度,“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蜀锦是益州的一大特产,诸葛亮把蜀锦生产放在发展手工业的首位,不仅使锦成为蜀汉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和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商品,而且使成千上万的以养蚕织锦为业的益州百姓的生活来源得到了保障。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楲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繁荣景象。

——摘编自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开发巴蜀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诸葛亮开发巴蜀地区的影响。
2020-11-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材料 关羽,字云长。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并列,并没有表现出绝伦超群之处。据陈寿《三国志》《三国志》“裴松之注”、常球《华阳国志刘先主传》《晋书》《宋书》《南史》《魏书》《陈书》等史书记载,历史人物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生前最高官衔是“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他勇武、重义,但同时具有傲慢自大、容易发怒、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气量狭小也使得他与同僚关系不睦。隋唐时期,关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颂扬,关羽的名气也不大,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是“为帝王师”的诸葛亮。这一时期的蜀汉人物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史书中鲜有记载。在民间,这一时期的关羽只是具有魔力、神力的鬼魅形象。两宋时期,汉民族始终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之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关羽不断加封。北宋中叶以后,宋王朝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国时蜀汉君臣不畏强敌的精神和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随着关羽神位的不断攀升,在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之下,关羽祠庙在全国上下逐渐兴起。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民间的关羽崇拜越来越狂热,关羽也由人而逐步变为神

——摘编自郭素媛《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及诠释》


(1)根据材料,说明分析关羽形象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羽崇拜现象形成的原因。
2020-04-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高三新时代NT教育模拟自测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上后主表》

材料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材料三   “汉代相传四百年,而曹氏篡汉。诸葛忠武侯当此时,间关百折:左右昭烈父手立国于蜀,明讨贼之义,不以强弱利害贰其心,盖懔懔乎三代之佐也。……虽不幸功业未究,中途而殒,然其扶皇极,正人心,挽回先主仁义之风,垂之万世,与日月同其光明,可也。”

——南宋张拭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因为哪些优秀的品质而得到后人的尊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宋人给予诸葛亮很高评价的原因。
2019-07-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