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  皇甫隆,三国时期魏国人,嘉平年间(249254年)任敦煌太守。敦煌地处西陲边地,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当地多沙地,碱性很大,宜于过水漫灌而不适于滀水灌溉。但当地农民往往“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结果水干后地块易板结,造成“谷收更少”。皇甫隆到任后,看到当地百姓仍在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遂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亲自教农民采用楼耕法,推广薄水漫浇法。“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他还下令禁止当地妇女穿羊肠裙(用一整匹布做条裙子,如同羊肠一样盘结在身上,浪费且活动不方便),改穿中原地区流行的简易裙,由此,“西方(敦煌地区)以丰”。时人称赞其“勤恪爱惠,为下兴利”。

——摘编自魏明孔《曹魏对金城、河西地区的经营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措施的作用。
2 .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A.出现百家争鸣局面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D.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创立
3 . 三国时期,是巴蜀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诸葛亮根据益州前统治者郗俭和刘焉、刘璋父子“贪残放滥,取受狼藉”“割剥百姓”“赋敛烦扰”,使农民破产流亡,田地荒芜的情况,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反对“坊害农事”,同时适当地约束豪强地主过分压榨农民。在南中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还组织夷人务农桑,煮盐治铁,派人传授织锦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故西南少数民族称蜀锦为“诸葛锦”。诸葛亮为了抑制豪强地主的“专权自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重新恢复了盐铁官营的制度,“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蜀锦是益州的一大特产,诸葛亮把蜀锦生产放在发展手工业的首位,不仅使锦成为蜀汉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和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商品,而且使成千上万的以养蚕织锦为业的益州百姓的生活来源得到了保障。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楲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繁荣景象。

——摘编自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开发巴蜀地区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诸葛亮开发巴蜀地区的影响。
2020-11-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初,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是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第二项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曹丕设立中书省,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尚书郎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担任。同时,削夺藩王权利,藩王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对地方行政规划重新划分,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黄初三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除禁令,轻关税,与民休养。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魏文帝励精图治,为曹魏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曹丕为政举措》


(1)据材料概括魏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文帝改革的意义。
5 . 学习历史应该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朝代的更迭蕴藏着重要的史实。观察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在下面A和B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朝代,并写出魏的建立者以及吴、蜀的都城。

A.        B.        魏的建立者:        ;吴的都城: ;蜀的都城:        
(2)顺应时势的改革往往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产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中的“高祖”“魏主”是谁?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3)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礼仪兴盛),人物殷富(人才济济,物产丰富)。

材料四:


材料三   是一位南朝官员在北方的所见所感,材料四   中三幅图画所显示的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引入内地。


请根据材料三   四分析材料二中“魏主”改革的主要影响。
(4)史实的梳理有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综上所述,请概括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020-08-0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后,在原有五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二郡,是为“南中七郡”,以分其势力,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袭用秦汉分封“蛮夷邑君侯王”之策,尽量少留汉官兵,利用当地夷帅或方土大姓进行统治。鉴于昆明、叟等族“征巫鬼,好诅盟”之俗,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民看到这种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诸葛亮还令下属官吏常与夷民“投石结草”,拜为兄弟,互示友好。诸葛亮还“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诸葛亮允许汉族人迁徙到南中地区,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

——摘编自白翠琴《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意义。

9 .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2018-01-09更新 | 1049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

——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史《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家训思想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