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康熙时期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康熙个人的出色素质
B.政治清明国家统一
C.实行开明的内外政策
D.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尼布楚条约》用“中国”指称清朝疆域,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但康熙帝也强调:“我满洲姓人,应遵满洲之道。以己之迂效法汉人,复为汉人所笑骂,自食其果。”以上信息不能说明
A.康熙帝打破了“汉人中心论”
B.康熙帝重视确立自身的正统性
C.康熙帝排斥和拒绝汉族文化
D.《尼布楚条约》里的“中国”具有近代主权国家的含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积极意义。

2018-04-25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18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批准台湾设置与内地完全相同的地方军政机构,连衙署建筑也改变了台湾坐东向西的习惯,而如内地“衙门口,朝南开”。材料说明
A.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
B.清政府对台湾有效管理
C.台湾与大陆同步发展
D.台湾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奉表投诚,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A.两者都应肯定B.两者都应否定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与上述康熙诗句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平定噶尔丹叛乱B.平定“三藩”之乱
C.收复雅克萨之战D.清朝设立台湾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1671),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观察下图中的绘画,画中诗为:“大漠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

清军过桥湾图
A.平定三藩之乱B.挫败沙俄侵犯
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D.开发西北边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