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这说明康熙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
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
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
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以下是康熙帝为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架上所写的七言律诗,名曰《基督死》。这表明
基督死
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赵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A.康熙帝力图推广基督教B.西学东渐已成为社会潮流
C.康熙帝对基督教文化有所了解D.康熙帝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2018-01-01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领军考试--山西省河南省2017-2018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四)晋豫省际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反映了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一次行动,康熙帝在这次行动中的决策有
A.起用汉将,重用绿营
B.分兵合击,三次御驾亲征
C.筑城屯田,派兵永驻
D.南巡孔庙,行三跪九叩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昭莫多战役后,康熙帝认为“塞外其地不毛,运粮尤苦,不可妄动”。康熙五十四年,他派人在喀尔喀蒙古牧地察勘地亩,试图让军队从事农耕。康熙五十五年初,又决定:“今岁停止进兵,候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审察两下军情,再行定夺。”这表明康熙帝
A.以农耕吸引蒙古百姓归顺清朝B.从缓和满汉矛盾出发重视农耕
C.强化后勤保障以保卫北疆安全D.让军队农耕戍边防备殖民侵略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辫。……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宪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康熙16岁开始亲政,在位61年。其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自述中,描绘了当皇帝的另一番滋味:子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巨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身当墓年,每览老臣致仕之奏,未尝不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联何地可休息耶?

——萧一山《清代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明清两位皇帝的不同表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康熙在巡游苏州时感言:“俯瞰虎丘之背,田畴林木,望若错锦,苏民仍列酒坊茶肆各安生业,管弦竞奏,觉有升平景象,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未若东北风俗之朴实耳。”康熙此言的要旨是( )
A.论说清朝统治的历史正统B.倡导满汉文化的和谐互补
C.惩戒江南文人和富商大贾D.矫正江南奢靡的生活习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己复礼的主张B.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D.天下为公的主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康熙皇帝曾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
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这表明他主张
A.民族团结平等B.兵农合一C.强化中央集权D.民为邦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