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指
A.资本家
B.雇佣工人
C.奴隶
D.地主
2016-12-12更新 | 27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卷
2 . 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3 .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4 .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中认为“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与此论断最相符的是江南地区的工场
A.出现了雇佣的生产关系B.分工极为细密
C.雇主拥有雄厚的资金D.原料特别充足
5 . “(石门)镇油坊有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2016-11-27更新 | 428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四会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

6 .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7 .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9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租佃经营方式的推广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白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