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从经济角度看,明朝时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下列选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
B.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C.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D.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2 .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 .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炭,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 .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指
A.资本家
B.雇佣工人
C.奴隶
D.地主
2016-12-12更新 | 27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卷
5 . 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6 .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绞绸之利”。这种“迁业’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
A.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C.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
D.手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7 .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8 .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中认为“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与此论断最相符的是江南地区的工场
A.出现了雇佣的生产关系B.分工极为细密
C.雇主拥有雄厚的资金D.原料特别充足
9 . “(石门)镇油坊有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2016-11-27更新 | 428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四会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