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17-12-14更新 | 2783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7年11月第一次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4 .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如表所示各项对应准确的是
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苏联建交结盟
B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入不结盟运动
A.A
B.B
C.C
D.D
5 . “它是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而提出的,是周恩来灵活外交思想的体现。”这里的“它”是指
A.另起炉灶B.党同伐异
C.求同存异D.标新立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讲这段话是在(   )
A.会见印度代表团时B.与缅甸总理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日内瓦会议时
9 . 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10 . “周恩来因此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并被公认为是国家民族主义的支持者和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斗士”。使周恩来最早获得这一评价的是
A.参加重庆谈判
B.出席万隆会议
C.出访亚非诸国
D.与尼赫鲁会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