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55年美国记者鲍大可对某国际会议发表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求同存异的建议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确实以他的才干和个人通情达理的态度给各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雅尔塔会议D.开罗会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与会各国“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因此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D.亚非会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和谐相处”),新中国运用这一思想处理外交关系的成功典范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雅尔塔会议D.中苏决裂
2020·浙江·零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外交就①从“中苏结盟”到“不结盟”②从“因营周边”到“人舞国际”③从“一边倒”到“求同存异”④从“团结亚非”到“跨洋握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0-08-27更新 | 282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上述发言体现的外交理念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
7 . 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位中国代表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
8 . 面对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A.重庆谈判B.中印谈判C.日内瓦会议D.亚非会议
2021-06-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一监测(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9 .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的?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10 . 周恩来曾在某次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据此可知,该会议为
A.日内瓦会议B.亚非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21-06-24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合格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