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第一次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它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为了维护独立,渴望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印尼的万隆召开的会议。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提出的原则博得全体代表的欢迎和赞扬,从而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


(1)第一次亚非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此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提出的原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2020-05-0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必修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A.和平共处不称霸
B.求同存异谋发展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求合作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何来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我们没有经验,苏联给我们的建议和帮助,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摘编自《师哲回忆录》

材料二   周恩来报告中,把印度等民族独立国家称为“和平中立派”,以同美国的“主战派”和英法等“维持现状派”相区别。其中“和平中立派”曾经是或现在仍是殖民地、附属国,由于同样的历史经历,还有民族同情。特别是亚洲国家,更容易与我们接近。

——《周恩来传》

材料三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摘编自《黄华回忆录》


(1)材料一提出怎样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包含的内容是否矛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和平中立派”更容易与中国接近?
(3)材料三是在怎样背景下的讲话?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2019-11-0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年高三上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是
A.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B.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讨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问题D.讨论亚非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人民日报》对某一会议评论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26届联大D.上合组织会议
7 . 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
A.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B.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2019-09-2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在万隆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成功改变会议航向的原因,是他提出了
A.另起炉灶B.求同存异C.一边倒D.不结盟
9 .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