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和“欧佩克”的成立,所反映的根本意图是
A.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愿望B.联合反对大国霸权主义
C.提高第三世界人民的觉悟D.联合反对外来的侵略者
2021-08-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二十六届联大D.雅尔塔会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2016-11-27更新 | 397次组卷 | 28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开幕,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此次会议促进了
A.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格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人民日报》对某一会议评论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26届联大D.上合组织会议
7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过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A.号召亚非实行不结盟政策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2016-11-27更新 | 658次组卷 | 23卷引用: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