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天津历史高考真题
2 .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 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深圳特区报》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国内外媒体第一次公开报道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它之所以广受世人关注,一方面在于它涉及到一个重大的题材,记录了一位伟大人物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该文表达出来的小平同志在深圳所有谈话,打碎了“姓社姓资”这一束缚人们头脑的精神枷锁,推动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口述者:陈锡添,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

材料三   中国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在凝聚亚洲共识、促进各方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富有价值的“博鳌方案”,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结合史实,指出80年代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巡视深圳等地”时的谈话系统地回答了哪一根本问题?简述中国十四大以后在“加快市场体系培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一带一路”设想提出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贡献。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2月12日《环球时报》第六版转载了一篇韩国《中央日报》2月11日的文章,原题是《中国拯救资本主义?》,其中一段写道:中国网民最近热衷转载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跟帖无数,引发很大反响。文章大意如下: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198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200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文中引述的这段网文并不完全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背景。


(1)指出其中表述不太准确的一句话并加以改正。
(2)请你任选其中三句话,逐一分析其时代背景
2020-02-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下述情节不可能在小说中出现的是
A.1959—1961年新中国出现人口增长新高潮,姑姑接生工作非常忙绿
B.1962年,姑姑找了一个飞行员对象,但后来姑父驾机叛逃到了台湾,姑姑深受打击
C.60年代末.70年代末,国家掀起两次计划生育高潮,姑姑受到邻里及亲人的嘲讽
D.姑姑退休后,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成就
5 . 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6 . 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

——选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长征”的含义是什么?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
(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谈话”的社会背景.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7 .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这时(18世纪中期)“自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印花税法》(Stamp Act)引起了一场吞噬“我们珍爱的自由太阳的意义日食”。居民怀有“自由情结”,将自由和权利视为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政治的终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情结”乃是殖民地居民寻求独立的深层动因。
——《美国通史》第一卷《美国的奠基朝代(1585—1775)》
材料三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009年《新高考》
材料四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新华网
材料五   回望中国----这个被黑格尔称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一次是模仿西方建立宪政共和,即中华民国。二是模仿苏联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才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北京模式。这一点在2008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弥足珍贵。
----《2008年:西方民主一元化阶段的终结》
(1)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3)依据材料五回答“宪政共和”模仿的是西方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中国学习苏联所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两次模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深刻的教训?
(4)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4914010337
1957784405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81517826632515
1984703034843546

备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合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2023-04-21更新 | 638次组卷 | 12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3-14更新 | 41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的人口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人口停滞。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大正时代(19121926年),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后,缓慢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和担忧,如何迅速扩张人口成为施策的重心。总体说来,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转变已经大致完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此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O%的高位。这构成了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即由于死亡率的下降所带来的人口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出生率很快从3O%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2O%。20世纪90年代时,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下降到低生育率的水平。

——摘编自任远《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日本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