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学者认为不改革文字,文字上只能由“已经取得特殊权利的人来领导文盲大众”,并且一些东欧友人也迫切希望改革汉字以便于语言翻译工作。在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字改革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改革文字的紧迫性,于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等文字学术研究团体应运而生。1950年6月,在认真研习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后,毛泽东提出了汉字简化“不能脱离现实,隔断历史”的指示。1951年下半年,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后,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共同提出的汉字拼音化主张,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定”,“鉴于汉字书写困难”,“必须加以整理简化”。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启动文字改革的动因及决策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特点,并指出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意义。
2024-01-10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近代中国选择、规划标准时区的权力与实施境况,不仅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状况密切关联,并映射政治进程的重大变化,还与时间的全球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中央观象台提出将全国划分为5个标准时区,即:中原时区(GMT8)、陇蜀时区(GMT7)、回藏时区(GMT6)、长白时区(GMT8.5)、昆仑时区(GMT6.5)。

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官僚买办以及民族资本工业的出现,航运、铁路等公交企业和电信、邮政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五时区特别是中原时区的应用。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刻,由位于上海租界的徐家汇观象台提供,以电报形式将标准时刻传递到各地所属机构。短短几年,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广播电台,在车站、码头及繁华街道设置有大钟,为普通市民提供时间服务。南京、青岛等城市还每日定时为市民鸣放电笛报时,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得到了有效实施。然而,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未尽见实行”。

——摘编自孙毅霖《民国时期标准时制的发展》

材料二   19377月起,日本强令伪满洲国使用东经135°标准时,以宣示伪满洲国“国家疆界”的存在及与日本本土在标准时间上的一致。广西本属陇蜀时区,应以东经105°(GMT6)为中央经线。但193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造成陇蜀时快20分钟,比中原时慢40分钟的局面。1939年国府迁渝,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国民政府再次重申五时区制并规定以陇蜀时区为标准时间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改用陇蜀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无以“北京时间”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时间的决议或法规。但伴随各地方政府的成立,尤其是伴随人民军队军事战略的迅速推进,将军队一直沿用的中原标准时区推向全国,各地电台在实际工作中也自觉以北京所在的中央经线的平太阳时为准,以显示与中央政府的一致,“北京时间”遂成为约定俗成的民用称呼。至此,近代以来未曾整齐划一的标准时间底定一统,自下而上地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时间制度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时期推行五时区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北京时间”被确立为标准时间的特点与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