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1955年,有414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晚清的音乐思想领域,仍固守着天朝帝国中华礼乐观。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对音乐进行改良。最早提出音乐改良的匪石,主张以西乐为本彻底改良中乐,希望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全面普及音乐教育。曾志志则提出“为中国造一新音乐",认为新音乐有益于社会改良。他将西方古典音乐理论视为学习音乐或作曲的入门基础学科,编写了中国最早比较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典教科书》。当时新音乐的主要形态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伴随着学校音乐教育兴起,起初多以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中国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供学生集体咏唱.学堂乐歌的代表作有《何日醒》《勉女权》《黄河》《出征军人》《光复纪念》等。这一时期出现了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志等第一代国民音乐教育家。民国成立后,由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的教育部将音乐课作为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必修课。蔡元培认为“唱歌,美育也”,在他的推动下,音乐美育思想不断发展。

——摘编自冯春玲、冯长春《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时期音乐文化改良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时期音乐文化改良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