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周恩来总理曾经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概括中日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推古朝以前的日本是以氏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即氏族制国家。在氏族制国家里:没有究备的制度建设;氏姓贵族仗势兼并土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使国家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592年,苏我马子的甥女被推为推古天皇,圣德太子为掌握实权的摄政,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摘编自胡化令《文化形态的飞跃》

材料二 1959年,国际奥委会决定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日本政府对东京举办奥远会极为重视,并将其作为国家事业,纳入收入倍增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计划。……使日本出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形成了1962—1964年的“奥林匹克景气”。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刚开始复苏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被经济学家看作日本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摘选自石秀梅《浅析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田中是一个对国际形势反应非常敏感的政治家”。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认为世界己由“两极”进入“多极”,从“冷战时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基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田中认为,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

——摘选自张跃斌《试析田中角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推古朝改革时期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者的原因,并指出此次改革的名称及其在日本社会转型中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名称,并概述其主要内容及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促使田中角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内外因素,并指出此举的重大历史意义。
2020-04-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照孙中山权能分治、五权宪法、“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理论等设想,建立了以“宪法、民法、刑法、民诉法、刑诉法、行政法”为主干的六法体系。1945年,国民政府聘请美国哈佛法学院庞德教授为司法行政部顾问,进一步司法改革。庞德是“社会工程”法学流派创始人,强调法律更应服务于全社会,但也极力维护《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的合理性。上海《大公报》发表社评,以极激愤的言辞予以批驳,将庞德提出的“总统集权的五元制合乎国情”“民主不能移植”等观点视作“外毒”。1948年11月,庞德离开了中国,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化为泡影。

——摘编自周雅菲《西法何以未能东鉴——庞德与中国近代的法律改革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308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Ⅱ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匡衡改“郊祀”之议:“…即于云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祜。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摘编自《汉书﹒郊祀志(下)》

材料二 在汉儒刘歆帮助下,王莽根据《周礼》制定了《元始仪》,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畴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畴的功能。自元始成立,遍布于全国的祠畸就此退出了国家祭祀舞台,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

——摘编自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匡衡提议“郊祀”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郊祀”最终取代遍布全国的“祠畸”的社会根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士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