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黄旭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一九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黄旭华团队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这种精神激励黄旭华团队研制出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深潜”报国三十年,他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批技术人才。2019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签署命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1)根据材料,概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李时珍14岁中秀才,但其后三次乡试均落第,遂弃儒从医。曾被推荐到京师太医院,但他觉得在朝廷无法实现自己专心从事医学的理想,毅然托病辞职,回乡行医。在长期的从医中,发现古代医书存在着不少错误、遗漏或重复,决心重新编著一部完备的药物学著作。于是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学士,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经过27年的努力,李时珍结合自己的发现与研究,写成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在书中,他打破了前人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运用“纲目体系”,创立本草分类新体系。全书共十六部,五十二卷,载有药物1892种,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药物品种,付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所取得的重大医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成就出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 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要立足 中国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 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宇文泰问苏绰日“国何以立?”日:“具官。”间:“何以具?”曰:“用贪官,弃贪官。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上(字文泰)称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掌控贪官利于巩固天下大治B.贪官比清官对皇帝更为忠心
C.专制统治是贪腐产生的根源D.封建盛世下对官员非常血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刘坤一痛定思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一日,湘军一个伏击战俘获了十几名日本兵。接下来,他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两个月后,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产生了巨大轰动。原来,他发现那次被伏击日军全是从后方招来的老弱病残,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刘坤一还在奏折中痛陈,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而,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

——摘编自《百家讲坛蓝版》201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持久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论持久战》提出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历史地评价“刘坤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又因银贵钱贱,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农民苦不堪言。左宗棠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他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龚自珍与魏源)。”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为此他将“钱漕宿弊大加厘剔,严禁吏胥衿棍扰索把持”。1864年,他还奏请将绍兴、宁波等附属地区的“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他指出:“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他也提到:“孟子论治,以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为深忧者,因此,他坚决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在钱粮问题上,我们仍可清晰地窥见,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

——摘编自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的钱粮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钱粮改革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钱粮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20世纪90年代初,他辞去日本的高蕲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筹建FAST工程项目。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暗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2017 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南仁东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摘编自《“天眼之父”南仁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仁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仁东等时代楷模体现的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也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世学者。

陈宏谋所谓的经世是着眼于当下的,而非为后世立法,这从他多次强调士人要关,心“时事”,学者要“援古证今”“酌古宜今”的言论中即可看出。1745年,陈宏谋在陕西发布了著名的《申饬官箴八则檄》,针对当时官场的一些陋习进行了箴规,其后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整顿官场陋规的檄文。除了注重对官场陋习、士风的批评与治理外,重视社会教育和书籍的传播亦是其经世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所谓社会教育,并非一确切概念,或用陈宏谋自己的话说即“宣谕教化”。其教育的对象广泛,从童蒙到仕子,对平时人们所忽视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陈宏谋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教育而改善的。

——摘编自由长海《理学与救世——陈宏谋经世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宏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宏谋思想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人,1571年加入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修道。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从葡萄牙经印度、马六甲于1582年抵达澳门,当时葡萄牙人已经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他以澳门为根据地,引进欧洲先进发明,如自鸣钟、世界地图、天文仪器、油画与画像,又介绍伽利略的天文知识,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对中国的知识与道德敬佩有加,把基督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其一生的志业,以其科学知识及顺应中国国情的策略,借用中国文化传教,成为后世文化交流与传教方法的楷模。利玛窦的精神特色就是善意对待中华文化,影响到后来欧洲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他们都极力推崇中华文化,带动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华传教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1875年“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处理和规定当中,郭嵩焘因时事需要出使英国,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先人一步,根据自身的认识,用“本末观”实现了对“体用观”的超越。他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郭嵩焘上奏《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以“保护商民,与国政相经纬”,从而做到“官商之意常亲”,于是就有了中国在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郭嵩焘对“夷夏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认识,主张应该主动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郭嵩焘在得知英国将向喀什噶尔派驻大臣以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严肃抗议,并要求英国政府撤回使臣。在郭嵩焘使英前后,时人尤其是洋务派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的层面上。而郭嵩焘则不然,他着重去把握西方文化和科学的精神实质。

——摘编自刘平《郭嵩焘出使英国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6年郭嵩焘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历史功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