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1681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在塞罕坝设“木兰围场”,以滋养式风,锻炼军队。据统计,自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由此给塞罕坝的生态带来了巨大伤害。1863年,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首开围禁伐木,至光绪三十年(1904),累计130.3万亩林地开围放垦,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2月,日本侵占热河省,塞罕坝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其疯狂掠夺的对象。战争年代,山河破碎,塞罕坝山火不断,又让其雪上加霜。到1949年,塞罕坝地区已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摘编自三人石《塞罕坝兴衰简史》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62年,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时从全国18个省市大中专学校抽调127名毕业生,塞罕坝复苏工程正式启动。塞罕坝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探索创造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等造林技术。为防范火灾,林场建立了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体系。林场从自然保护、经营利用和观赏游憩三大功能一体化经营出发,全面发挥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能,提升森林质量。如今,林地面积已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累计上缴利税超过5000万元,为社会提供苗木2亿多株,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1.5亿多元。2017年,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2017年“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以来塞罕坝自然生态退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治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阶唐时期,中国史学在以往史学成就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通过对神学史观的批判,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理解有所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学衰微,史学地位提高,成为学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由于文献收集保存制度的完善,魏晋隋唐时期,史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于史料如何合理地归类,史家提出了许多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纠谬订误的考据著作,在文献史料的审核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本证、他证、理证等技巧和方法,考据在隋唐时期日益引起史家的重视。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三国志》等13种完成于魏晋隋唐时期,除历朝纪传体正史外,还有编年体、典志体、会要体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初,资产阶级以史学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因而出现了批判“君史”,提倡“民史”,倡导“新史学”的热潮。邹容、陈天华、章炳、孙中山都撰有这方面的论著,其论著对警醒世人、推动革命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新史学”热潮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某学者认为英国人赫德主持下的晚清海关,税收逐年递增,并且增幅相当大;采用了先进的船政设备和港务管理制度并创建了近代邮政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海关
A.对外贸易优势扩大B.已经完全殖民地化
C.管理自主意识增长D.社会转型特征明显
2022-04-16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预测卷(辽宁专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以后的欧洲,一种新型出版物—一地图集出现并流行。人们开始热衷于购买和阅读地图,用以获悉前线战况、领土谈判、海外殖民等最新进展。法国很快成为制图业的重镇。16世纪后期出现的新式地图集更直接地呈现出世界和各国的古今疆域、政治地理与人文概貌。进入17世纪,制图开始系统地服务于主权的建构。以民族国家为绘制单位的地图,时常在外交谈判中作为一种历史依据和参考手段。

随着1666年皇家科学院与巴黎天文台的先后成立,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开始主导制图的实践,测绘成果的应用也成为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的大型制图计划,在国外则往往构成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与战争机器的一部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计划》指出,“历史地理的学习需要通过眼睛,也就是借助地球仪和地图来实现”。雅各宾派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清晰、准确和印制精美的教材。地图集的印刷及发行带来了地理学习与海内外旅行的潮流风尚,对正在形成中的公共舆论和市民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于京东《近代法国的地图出版与媒介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地图出版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法国地图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一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采取政策增加人口。《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时期,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之前须出嫁,男子二十之前须娶妻,同时对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战国时期,国家会派出医生照顾临产妇女,还为多胞胎户提供帮助。宋代政府下令“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贫乏之家、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宋代立养子法,准许无后嗣的民户领养孤儿,在各地创设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幼局或婴儿局,并设立举子仓资助贫困之家养子。宋初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县即升等,乃加其奉”“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黜陟”,明清时期延续了这一规定。

——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1941年,国民政府社会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成立“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从事人口政策纲领之研究。19455月,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经过近四年艰苦努力起草的《人口政策纲领草案》以《民族保育政策纲领案》之名终获通过。“保育有两种意义:一求生育率的提高,二求死亡率的减少。”保育之更重大的任务,不但是要求民族体质健全,并且要求心智理性发展,以期中华民族,千年万世,续存于世界。该纲领提出奖助稠密区域之人口移植稀疏或边远地区,并且通过边区开发促进边民之繁殖。纲领还规定“鼓励健全夫妻之生育,指导适当的节孕,维护孕妇产妇之安全,以期优良子女之增加”。

——摘编自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一: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确立人口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的特点。
7 . 中西方服装结构差异。
外形色彩图案
中国服装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表示高贵。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喜鹊登梅,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西方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英国人认为黑色神秘、高贵。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有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摘编自吴永红《13-19世纪中西方服装结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4-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实战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8 . 慈善事业的发展兴衰。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创设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慈善机构,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由此发轫。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教会慈幼机构开始向内陆省份推进,至19世纪末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教会慈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神职人员,但在宗教知识之外也传授一些基本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1906-1908年,清政府在北京相继创办了京师内城贫民教养院等多所慈善教育机构,各省也都建立起类似的慈善机构。民国成立后,慈善教育机构已遍行全国。教育部颁布学制,明确慈善类学校的课程,包括三民主义、算术、珠算、自然、图画、唱歌、体育、簿记等。由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慈善教育事业呈兴盛之态。

——摘编自曾桂林《近代中国慈善教育事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成为慈善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主要资助者,有权干涉慈善机构的善款用途、项目实施及人事任免。国家又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安排,逐步垄断了绝大部分资源,并逐步控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空间,慈善组织因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空间而无法立足。不少中国人创办的慈善组织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而外国教会办的慈善事业则被定性为“侵略工具”。这使民间慈善事业进一步丧失合法性。1956年初,旧有慈善团体或停办或由国家接办或改组为其他性质的机构。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慈善救助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至民国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慈善事业走向终结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列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籍,对干部进行唯物史观教育;还通过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并把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表明当时
A.科学理论研究已与国际接轨B.理论学习是一切工作的重心
C.中共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D.党内思想已实现了高度统一
2022-04-11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辽宁省高三实战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10 . 16、17世纪,欧洲出现一股收藏热潮,藏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据表可知,当时欧洲的收藏热潮
类别收藏状况
古物遗迹古希腊罗马雕塑、以罗马皇帝传奇经历为主题的室内装饰画
标本器物人类和动物的骨骼,植物、矿物标本,各种工具器械(如拔牙钳、望远镜、乐器),以及来自东方的武器、火药、工艺品等
圣物神物被新教徒破坏遗弃的天主教圣物、被当作治病良药的圣徒遗骸

①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   ②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④反映了新旧文化的交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4-03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考预测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辽宁地区专用 )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