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8年,光绪(38岁)和慈禧(73岁)先后离世,引发了民间的种种猜想。关于光绪死因,有学者整理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史料1        “清之亡,虽为隆裕(光绪的皇后),而害先帝(光绪),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慈禧)也。”

——起居注官恽毓鼎《澄斋日记》

史料2       “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张仲元、全顺、忠勋请得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势已将脱。谨勉拟生脉散,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三十四年皇上脉案(三月二十四日立)》中最后一条

材料二   为了研究光绪的真正死因,一些史学家历时三年,进行《清光绪帝死因专题课题》研究,现节选部分实验过程和数据如下表:

对比实验1

结论1

①光绪尸体(经过科学测定头发中的砷含量比现代人正常砷含量高出2400倍)


②同时代隆裕皇后的遗骸(经过科学测定光绪帝发砷含量比隆裕皇后高261倍)


③清代草料官的干尸(经过科学测定光绪帝发砷含量比其高132倍)


对比实验2

结论2

④研究者又两次采集光绪棺椁内、墓内和清西陵陵区的环境样品,分析表明,光绪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椁内物品最高砷含量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最高砷含量的97


对比实验3

结论3

⑤研究者又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进行了假设类比实验,观察到如下对比结果

⑥研究人员对光绪帝衣物进行详细检测后,发现大量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其尸体胃腹部,并由里向外侵蚀衣物


(注: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尸体上砷化物是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检测数据部分,均系北京市公安局张新威先生提供。)

——摘编自戴逸《光绪之死》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分别试写实验结论。
结论1
结论2
结论3
2024-01-3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未曾发生的历史》一书里提到:“假如英国没有出现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冲突,将会怎样?假如美国没有爆发独立战争,将会怎样?假如英国未曾参加一战,将会怎样?假如希特勒打败苏联,将会怎样?假如苏联赢得冷战,将会怎样?假如没有戈尔巴乔夫,将会怎样?”。尽管对于作为一名严肃的历史学家的弗格森来讲,他自己十分清楚“时光不能倒流,过去的行为无法发生改变。”但他强调“这类对非事实的想象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对未来的决断通常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因此把我们得到的实际结果与我们或许能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并非没有意义。”弗格森主张“对历史的分析讨论,可以建立在对实际结果的掌握上,也可以建立在具体的人和事当时面临的各种选择和背景上。”

——尼尔·弗格森《未曾发生的历史》

材料二   对这种“反事实”的历史研究和分析方法,很多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客厅游戏”。按照这种观点,历史研究中,“假如……将会怎样”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值一提。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提到:“历史是……人们所做过的事情的记录,而不是人们未能做到的事情的记录……史学家关心的是有结果的事情。”

——卡尔《历史是什么》

材料三   对一个事实进行判断时,这个事实应当被实事求是地对待,不应当被加以人和别的想象……为了把不合时宜的假象条件排除在历史之外,历史的必然性一定要被不断地加以重申……该被禁止的……是反历史的和不合逻辑的“假如”。

——克罗齐《哲学、诗歌、历史:论文选集》

材料四   历史学提的问题向来不会是“什么必定会发生”或“什么可能会发生”,只有那些有证据证明发生的事情才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谁也不会要求历史学家思考那些假如情况变化就会发生的事情。

——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

材料五   历史的“假设”说还只是某种可能性,另外一种研究、分析历史的观点就明确地把某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归结于一些细小事情上。这就是所谓的还原推论。比如,有人这样看待查理三世的失败:因为少了一颗钉子,马蹄铁丢了;因为少了一块马蹄铁,战马丢了;因为少了一匹战马,骑手丢了;因为少了一名骑手,战斗丢了;因为少了一场战斗,国家丢了;

材料六   罗素认为:“工业制度缘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缘自伽利略,伽利略缘自哥白尼,哥白尼,文艺复兴缘自君士坦丁堡陷落,君士坦丁堡陷落缘自突厥人移民,突厥人移民缘自中亚的干燥。因而,寻求历史原因的根本在于研究水文地理学。”

——罗素《历史理论》


依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问题
(1)请找出上述材料中的三种观点并评价之。
(2)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积累的史实,分别对弗格森的观点和还原推论的合理性及不合理性进行评述。
2020-02-1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
3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经·大雅·大明》

材料二:上图是西周的青铜利簋,高28厘米,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现在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王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
材料三:武王克商是“上古三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料记载不甚清晰,武王克商的年代长期不能确定。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形成了数十种看法,最早的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近年来,专家们对周人的都城进行考古研究,确定克商之年应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前后差距缩短至30年。专家们又通过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克商时关于天象的记载,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其中公元前1046年与文献、金文历谱等记载大致符合,因此被认定为首推的武王克商之年。
——《教材》
(1)属于文字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
(2)上述三则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材料__________________。
(3)史学家王国维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研究的研究历史方法命名为________。
(4)在通过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都无法对相关史实获得确凿年代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取得突破?
2016-11-27更新 | 10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