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 .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数据来自《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和《十年伟大飞跃》

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教育事业发展的史事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
2023-07-15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1790年由法国人发明。1839年和1853年,英国人和德国人分别发明了自行车踏板,后来又有了一些发明,至1889年,苏格兰人发明了充气空心轮胎,形成了当今自行车的样式。鸦片战争后,自行车传入中国。据18681117日《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不过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许多大城市出现,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交通工具,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行车业发展迅速。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1948年,上海市有自行车23万辆。

——摘编自闵杰《中国自行车的早期历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左右,195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6.7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行业以凤凰、永久、飞鸽、红旗、五羊等品牌企业为代表,形成了整车和零部件齐备、配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1998年,中国自行车出口1761万辆,首超过内销量;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高居全球榜首。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的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已累计出口超过10亿辆,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们便捷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自行车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用户增长速度逐渐变缓,行业格局趋向稳定。

——摘编自钟雁明《中国自行车如何“富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行车业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行车业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并归纳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合题 | 适中(0.65) |
4 .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班级同学分组收集资料,对新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不同资料可以拟定不同研究主题,仿照示例,选择有关资料完成填空。
A.居民使用的各种票证
B.开放前后GDP增长的数据
C.安徽小岗村农业粮食收成的对比示意图
D.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照片
E.人们60年代和80年代的衣食住行
F.改革开放前后的影视作品代表
……
示例:选择资料C,可以研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城市对外开放。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______
2022-04-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8年,欧洲率先提出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限制了网络企业对个人用户数据的使用权限,约束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欧洲这一举动从侧面说明
A.科学技术发展束缚人的个性
B.科技领域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欧洲开始反思“科学万能论”
D.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伦理规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翻译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翻译的内容,从研究西方枪炮、轮船,指向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指向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一些具有革命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深化了中国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而且还被当作变革社会的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科学翻译机构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潜心翻译和切磋研究的空间。

——摘编自赵东、邢润川《我国历史上三次科学翻译活动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科学翻译出版机构大增外,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科学翻译机构,如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科学情报所翻译部门与科学翻译服务公司(网)等。从西方与苏联先后归国的留学人员,在上海等地一些外国人所办高校的毕业生,外国语院校或外语专业(主要是俄语)培养的外语人才,从科学专业培养的但外语纯熟的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行从事翻译工作,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这四类翻译工作人员在我国经济、国防、科教等领域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科学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统计,1949-1966年,我国共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1.6万种,年均约950种。1967-1976年,此类译著出版766种,1977-1987年,总计出版此类译著10688种。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一门新兴产业—翻译业应运而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面向翻译市场的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相继诞生。

——摘编自黎难秋《新中国科学翻译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学翻译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科学翻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