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它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

——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
2019-01-18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   
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B.中国外表僵化而内部充满活力
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一致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连续不断
4 . 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表明,西学东渐先后呈现不同的主题。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①求强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变法图强       ④了解世界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D.①④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