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1932年2月,美国学者费正清来到中国,师从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蒋廷黻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1933—1946年,费正清曾多次到中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生活与工作。20世纪60代,费正清提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冲击反应”模式假说,影响广泛。

材料一   蒋廷黻的“现代化叙事”模式并不复杂,他认为,中国在过去或许确实有着自己漫长的历史传统,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启蒙运动,中国不是近代世见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迟到者,因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是要挑战世界已有规则,更不能对这些规则采取非理性冲撞,或鲁莽颛预式的摧毁,而是应该引导国民尽快接受,尽快适应这些规则,尽快让中国和世界一样,和其他民族国家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摘编自马勇《中国能现代化吗》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反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假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10-03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社会,走在追梦的路上。

材料一   “特来美修道院”是法国拉伯雷(14941553)在《巨人传》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它是一座自由之城,这里不论男女,都是“全知全能”的人;追求发财和享受,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崔莉《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179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从缩短工时入手,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为工人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此外,工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教育规劝。1824年欧文又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即他追求的“理想国”: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摘编自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

材料三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理想社会特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背景。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察历史的巨变,必须掌握宏观的辩证法。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既不能看成是“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也不能看成是“外因”与“内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互动,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

——以上图文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依据材料和图片内容,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内外因兼顾,阐述有史实依据。)
4 . 据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每年清政府可选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但国人听说西方野蛮人会把留学幼童剥皮,再把狗皮贴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结果,仅有30个名额的首批留学任务竟然没有完成。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B.美国改变了对华侵略立场
C.清政府比较注重人才培养D.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必然性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图1、2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若干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来自西方的冲击带给他们新的视野和人生体验。如曾国藩、康有为等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二   “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得以在近代化的历史中探寻到一条出路。

——摘编自郑丽平《“全盘西化”思潮:一种现代化视角的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入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化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并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共同作用?
2020-04-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
B.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一一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一一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C.毛泽东模式一一具有全面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性
D.邓小平模式一一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介绍,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指
A.顺应世界潮流
B.走向民主共和
C.启蒙国民思想
D.拯救民族命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