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2-03-30更新 | 1472次组卷 | 48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议由私营业主来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由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据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私人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38年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需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足够为当地居民的锻炼和娱乐之用”,“以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1845年,柴郡切斯特市获得议会法令,建设公园与娱乐用地;1846年,曼彻斯特也获得此项权利。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

——摘编自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

材料二   民国时期,公园已成为城镇比较普及的娱乐场所。民国政府通过公园向民众灌输现代观念,使公园兼具了社会政治教育空间的功能。民国公园一般都有古典式的亭台、楼阁、荷池、花坞等,有的还辅以假山,保持了传统园林的格局。国民政府将南京原来的玄武湖公园改为“五洲公园”,湖上五个小洲分别被改名为亚、欧、美、澳、非五大洲。1925年建成的北京京兆公园建有世界园,中有中国地图,题有“要有国家思想,须具世界眼光”;横批为“莫忘国耻”的对联;公园内还建有共和亭,书有“共和国之主权在民,共和国之元气在道德”。

——摘编自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公园建设热潮形成的特点并分析英国加强城市公园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民国时期公园向民众宣扬了怎样的观念并简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一 16 世纪,消除封建割据、摆脱教会控制、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市民阶层同国王合作的政治基础,议会中新兴乡绅和市民阶层的席位大大增加。乡村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实现统一,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在反对罗马教会及与法兰西等其他民族的斗争中,英国的民族意识得到迅猛发展:有人公开提出“.上帝是英国人”,《圣经》也被翻译成英语;英语得到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市民的大力推崇;到15世纪时,英国各地的英语学校已多达300多所。

——摘编自陈同文《浅析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市民阶层的作用》

材料二   在明清社会研究中 ,有明清“市民社会”之说。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出现的诸多特征已具备社会转型的意义。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多种类型的富户,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并在反专制、反封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明清士绅、商人在许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形成具有自治特征的团体生活,甚至发挥出批评政府的功能。出现的这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

——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市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市民社会”说的依据,并对此加以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区别,一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工商业拉动,不是自然增加和政治、军事性移民的结果;二是要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整体转型,绝非城市人口数量的机械增长和城市空间的简单扩张。基于此,可以认定近代中国并不具备现代城市化的基本条件。于是,外部力量充当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推手,中国早期现代城市化和城市早期现代化开始艰难启动。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材料二   全球的城市化已经历了三次浪潮:欧洲城市化、美国城市化、拉美与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城市化。其中,现代中国城市化靠本国人口的流动推进,外来移民数量极少,人口总规模达到6—8亿,远超世界前两次城市化。预计耗时40年左右,仅相当于第一次的不到第二次的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复杂交织时期的现代中国城市化重视发展质量,对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经济迅速发展使能源、原料价格极高。

——据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缺乏现代城市化条件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许擅《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美国经济中心一直在东北部一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西部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一批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联系而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对周围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大多是大规模企业,能够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如,到1870年时芝加哥钢铁业平均雇佣人数是纽约的6倍。“卡耐基钢铁公司“在匹兹堡获得迅速发展,后与摩根的联邦钢铁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垄断企业。在公司规模化的基础上又使其向着专业化生产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专业城镇。由于此时企业规模的增大,使企业面临着对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应地产生了公司制和经理制,在科学的管理下企业将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摘编自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概述城市化的扩展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