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

——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如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

——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繁荣的市镇工商业为什么没能推动社会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


时间比重(%)
战国(公元前300年)15.9
西汉(公元2年)17.5
唐(745年)20.8
南宋(1200年)22.0
清(1820年)6.9
清(1893年)7.7
现代(1949年)10.6
现代(1978年)17.9
现代(2009年)46.6

材料二   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通讯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摘编自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超过40%%,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四   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

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城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城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摘编自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大体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的政治因素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城市化率逐步下降的经济因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原因
(4)依据材料四,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