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华早期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城市化率列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安放在乡村,并不安放在都市。

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钱穆观点的理解。
2020-12-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于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之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1850—1900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统计表

城市1850年1880年1900年
纽约69619123437
伦敦261847676581
莫斯科3656121000
上海250300600
孟买500773776

材料三



                      古代天津建筑                           近代天津建筑

材料四   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一般是通过引进英国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工业化,一开始就要求集中,因而必须建立在城市里,这种情况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建设费用同时上升。再加上一些国家普遍实行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刺激人们离开农村向城市迁移,增加了对城市建设的压力,由干人口迁入城市的速度和规模快于经济发展,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不能完全被工业部门吸收,造成劳动力流动停滞。这样,虽然实现了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并没有实现就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世界经济史》


(1)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建立的经济条件。
(2)比较材料二中欧美城市与亚洲城市人口增长的不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古代天津与近代天津城市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4)概括材料四中城市化进程过快出现的问题?
(5)根据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0-05-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城市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城市有哪些类型?

材料二   上海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上海在鸦片战争前只是清朝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开埠通商后,伴随着外商企业的兴办,官办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到20世纪初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近代大都市。


(2)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上海出现的新经济因素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此产生的阶级在推进中国社会政治进步方面的重要活动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1978~2006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表



(3)依据统计数据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整体趋势。结合史实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2020-02-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宣武区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上表能够反映古代中国大城市变化的多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新的城市化趋势出现。“产业上之原因,此为近代都市发达最大之原因,如天津、上海、汉口皆是。此等都市在数十年前,始是无人过问之地,而因工商业关系,遂促成今日之发达,而其他在工商业上不甚重要位置的通道大邑则日渐衰落”。另外广州、重庆、福州、宁波、厦门、烟台、青岛等在前近代时期基本上都只是一些中小规模的城市,也成为新兴的近代工商业城市。与此密切相关,国内还逐步形成了若干主要进行对外贸易的市场区,围绕这些市场区的中心城市,又产生了一批二级城市。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全国市镇人口从5765万增加到7163万,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0.6%上升到12.5%.城市职工总数从1952年的1603万增加到1957年底的3101万。这当中包括几百万由城镇个体劳动者转变而来的职工,但仍有至少几百万农业劳动力进入工厂和矿山就业。这些进城农民大多数是国家计划招来的,也有不少农民自发进入市镇谋业被城镇企业接纳。

——摘编自肖冬连著《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晚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市镇人口增加的原因。
2021-12-1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城市与城市化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1)观察并分析材料一中的两幅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概括雅典城和长安城布局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巴黎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2-02-08更新 | 29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城市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美国的工业化程度越高,其城市化程度也越高。从1890年到1920年,城市居民增加了300%,而乡村居民仅增加30%。城市的扩大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乡村居民向城市的迁徙以及欧洲移民的大量到来。

——【美】沃尔特·拉斐德《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兴盛与衰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近代城市化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西北部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取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也有向乡镇、县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转移的趋势。因而,中小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发展起来。当前,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英国相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作为帝国的行政中心而存在。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城市时运的涨落取决于统治王朝对其位置的喜好,城市生活由帝国官僚严格控制。历史学家王才强评论说,每个大都城都按着一定的规则来设计……皇城被高墙同周边区域分隔开;保卫王室成员所需的军队,经常占据城市人口的很大比例。都城之外是小型城镇中心组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然而,中国的城市化仍主要以大都市为中心,都城是“中央王国”的中心点,“居天下之中,礼也”观念的具体体现。

在公元1千纪早期的几个世纪中,像广州、福州、漳州这些新兴的城市表现出来国际性趋势。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然而到了1600年,从漳州等地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的看出,中国世界城市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二   新的工业发展最终把美国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到1900年,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达到38个,大约5个人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大量移民来到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巨大的港口城市纽约寻找新的生活。纽约给很多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巨大的社会流动性。美国工厂里的体力劳动者,要比欧洲同行们享有更大的机会跻身于中产阶级,乃至于上层阶级的行列,而他们的后代享有的社会升迁机会比他们更大。纽约成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先锋,到1900年,它已经享有美国史无前例的经济和文化优势。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   和英国一样,美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早期遗留下的痕迹是贫乏单调的城市景观,而痛苦不堪的贫困的存在比日趋恶化的环境更加让人揪心。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尤其在这个公然宣称人人平等的国度,激起了阶级矛盾尖锐的火花。19世纪70年代,纽约、圣路易斯、芝加哥、底特律等地经历了示威游行等骚乱,且常常带有暴力色彩。美国许多城市开始向贫民窟地区的居民提供娱乐和受教育的机会,把注意力转到了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还为日益匆忙、束缚在城市里的城市居民保留下来一些自然环境。同时改革还渗透到政治领域,改变了城市政府中长期以来存在的腐败现象,开始努力实现管理现代化,比如警察穿制服上岗,许多城市的防火和交通也第一次有计划的组织起来。

——摘编自查尔斯《美国文明的崛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置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城市化迅速的原因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何1600年以后的“中国世界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了”,而1900年后美国的城市却成为“世界文明城市的先锋”。
2019-09-25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题(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