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3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2022-02-22更新 | 35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
3 . 如表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内容文献
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
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
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
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4 . 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材料二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人物

理论思考

毛泽东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邓小平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引自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3)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
2020-07-11更新 | 122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教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
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仓是一种民间互助形式,出现在隋唐时期,宋代已较为完善,一般借用祠堂庙字来存储椎食,粮会主要来自劝捐或募捐,丰年积储、荒年使用,但通常不是免费发放,而是通过借贷的形式发给贫户,青黄不接时放粮,秋收时回收。义庄也是一种民间帮扶形式,通常由族中富户拿出一定钱财置办田地,称为“义田”,用其田租来帮助族中贫困之家,有的义庄还包括公益性学校、宗族祠堂等,除为贫困户提供物质需要外还为其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对死后无钱安葬的人进行安葬。义庄还设有又宅供贫困族人居住。

——摘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 》

材料二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盖内力日竭,外患日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

——摘自孙中山《致宋教仁函》

材料三   我党在建国初通过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土地,消除了农民贫困的制度因素。改革开放后,以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先导,实行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仅如此,我国还坚持减贫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光明网《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社仓和义庄的主要异同点,并指出其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的核心思想并指出其提出的具体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阶段性措施及共同目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西方医学在近代时期发展成了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全新医学体系。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17世纪,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如英国的圣托里奥,制作了体温计、脉搏计和体重秤;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并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同时期,英国的南丁格尔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摘编自腾讯网(粗浅略谈西医发展史》

材料二   今天人们谈到中医时,往往会想到传统,其正式的英文表述"TraditionalMedicineofChina"(TMC)即中国传统医学。时至近代,随着西方文明强势地位的不断确立,西医影响逐渐扩大。中国自有的医学在逐渐被冠以“中医”或“国医”之名同时,其生存危机也接踵而至。1916年,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主张中医应当“虔医存药”。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印废止中医案。原本被医学人士奉为圭桌的阴阳五行甚或五运六气,在科学化的思潮冲击下,渐渐失去了人气,甚至沦为被集中批评的对象,到抗战后,几乎不再有人为五运六气等学说辩护了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医的生存危机无疑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即便如此,面对原来只服务于达官贵人的医疗体系,中医呼吁:“中医界(应)很好地响应如何利用中医来让国民体格变强、疾病死亡率降低”。“认为好好开展出为国民服务的医疗资源”。

——摘编自余新忠、王沛册(晚清以来中医的现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医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时期中医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并说明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朝廷开展灾时的救济,并创置各类慈善机构,如救济“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的居养院、收容救疗病患的安济坊、代葬贫穷已故者的漏泽园、收养弃婴的慈幼局等。蔡京当政时,受救济者待遇优厚,蔡京罢政后,却又出现“撤屋鬻器,遗弃孤老”的情况。

——摘编自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上海“以繁富名天下,四方游食者争趋之”。19世纪80年代初,以上海协赈公所为中心,江浙绅商组成了清末第一个慈善家群体。1897年,《申报》刊文云:“闻泰西各国之为善者,曰养曰教,各善堂非仿行泰西良法不可。”江浙一些善堂在戊戌前后开始参与创立阅报社、新式学堂,设立养贫院教人以技艺,一些善堂还附设戒烟会、不缠足会。上海久负盛名的同仁辅元堂,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清道、路灯、筑造桥路……无不赖以提倡,实为地方自治之起点”。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

材料三   1981年,全国首家慈善公益组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多年来,以基金会、慈善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为主体的慈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捐助网络初步形成,慈善捐赠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在2008年的慈善捐赠中,国内个人捐款首次超过企业,成为中国慈善领域一大亮点,而当年全国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将近1亿人。

——摘编自苗光新《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成绩、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办慈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慈善事业发展的表现,简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固定口粮)。痦、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2020-02-03更新 | 354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