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

材料一 义庄是由范仲淹开创的一种私人赈恤组织。义庄主要是由一些科举入仕的士大夫用其秩禄买田置办的,义庄的基本功能是救济困苦,收入主要用作赈济族人生活、养老恤幼、孤抚寡、扶助学业。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过程中,清代江南义庄逐步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备荒机制,在义庄平均面积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清代在嘉庆之前的150余年时间里,苏、常两府七县一共设立了13所义庄,在嘉庆、道光的50多年间,该地则设立了41所义庄。从清中期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贫富分化,需要救济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大,清政府仅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号召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保障。

——摘编自卢森机《族田义庄的福利供给和保障功能研究》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确立男女平等权利,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社会地位;保育儿童,设立托儿所、严禁溺婴、虐待儿童;优待抗日军人、民兵及家属;抚恤老、幼、孤、寡,通过发行救国公债,发放低息贷款组织人民互助等形式救济难民、灾民。

——据谭忠艳《中国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后,国家明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社会保障则被视为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安排。国家采取构建综合型社会教助制度和着力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并举,还动员社会慈善资源与市场资源投向贫困地区中央还要求发达省市对欠发达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国家取了非常谨慎的试点先行、渐次推进的策略。家庭保障与农村土地承包制发挥了缓冲作用。

——据郑功成《改革开放40年与社会保障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与宋代相比,清代义庄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措施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