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蝗虫灾害。在“天命论”和崇佛思想的影响下,老百姓对蝗虫无能为力,在路旁烧香磕头,乞求上天开恩,眼看着蝗虫食禾苗,不敢捕杀。满朝文武也都一筹莫展。唯独姚崇上疏积极主张捕杀蝗虫。他引经据典,极力说服玄宗,同时提出了灭蝗办法,并派遣御史分头督促各地灭蝗。后又派遣使者去各州县进一步检查捕蝗情况,并把各州县官吏捕蝗的勤情、政绩大小上报朝廷,以促进州县捕蝗救灾。姚崇督责捕蝗,始终如一,因此捕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汴州一州,就捕蝗十四万石,投入汴渠顺流而下者尚不可胜数。在他的努力下,虽然山东连年发生蝗灾,也没有造成很大的饥荒。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崇的救灾特点并做出简评。
2022-12-1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基于人口居住的繁密和商业利润所诱,官府也开始经营房屋出租业。为加强住房管理,政府出台政策,严禁租房者私下换房及转赁,制止“二房东”牟利。劝诚房产主与租赁者双方都要严守契约,每遇节日大礼或灾伤月份,减免官私房租。学校和福利机构用于出租的房屋由国家兴建,所得收入不必上交。宋政府对私有房地交易的规则也很严密,如城市居民和诗阙官可根据“实封投状”(类似于后来的拍卖)的政策购买宅舍,现任官不得购买。从官府手中低价买过房地,随即调价倒卖的现象,一经发现,许人报官。业主典卖房宅时,亲邻有优先购买权。明确交易契约的书写格式,订立交易契约时,必须缴纳“牙契钱”。宋代以后,所有土地均可自由买卖,宅地丧失其特权,国家开始建立住救济制度,包括对贫民的安济院和对灾民的留养一遣送制度与水冲民房企修费银制度等。

——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建城以来,罗马城的人口长久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城市面积却没有扩大。在古罗马人的信仰中城市的地界一旦划定则是神圣不可突破的。富裕的罗马人能够住在豪华的宅邸,不过拥有自己房屋的仅是一小部分人,多数人只能住在城市脏腑的大公寓里,被称为“菌苏拉”,那里房屋简陋,夏天闷热冬天寒冷,大小便倾倒在人口拥挤的公寓楼梯井底有盖的粪池中。由于没有建筑限制,主人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以便最大限度增加租金。这些建筑物不仅设施简陋、数量过多、狭小拥挤、质量低劣,还经常发生火灾。由于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居民只好挤在城市中心区域,加剧了房源的紧张,推动了市内房价的高涨和租金的走高。罗马城频繁发生的火灾、水灾好比雪上加霜,每一次灾难都会毁坏房屋从而加剧了住房问题的紧张。统治者注重城市里的巨大神庙建筑和公共建筑群的建设,却漠视大多数罗马人生活在贫民窟的住宅里。

——摘编自鲍红信《论共和至帝国早期罗马城的住房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宋城市住房管理和罗马城居住环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城一直受住房问题困扰的原因。
2022-03-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农业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100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革命的背景,并归纳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4 . 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公正、实行财富再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食。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1956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尊重和鼓励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创造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整合基层治理资源,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不仅是今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

——陈荣卓、唐鸣《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朝前后社会救济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指出基层民主制的形式,并分析具体影响。选择阐述②:指出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并结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应用来说明中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021-12-08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昌财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阕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例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2021-11-25更新 | 148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磁灶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周礼制影响下,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 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1日,该法进行修订并正式实施。……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0-07-08更新 | 4702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或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革命从忧国忧民的念头出发,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强烈地希望在中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产业。武昌起义后不久,孙中山即表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受点,为新中国武一新局面”。孙中山在1924 年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和《三民主义》的演讲中作了具体规定:“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辛亥革命刚刚胜利,孙中山辞去大总统的当天,他筹划民生建设时,便把教育作为一项国家根本大计提到议事日程。他计划,等到国家收入富裕后,把大部分钱拿出来从事教育。”此时预算开销之法。则莫妙于用作教育费”。

--摘自《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

材料二   民生问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西方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形成级为完备的列国家制度。在西方国家济贫扶弱和防范社会风险不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并由专门设置的中央机构负责提供社会福利,实行政府一分级管理体制。社会福利的模式从“选择性”转向“普遍性",使享受福利税息的对象由部分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符合条件的公民。不仅涵盖生活救助、教育结调、住房保障、其业救济、交通环境、医疗保险等诸多内容,还包括娱乐文化、公共保健等方面的待遇。各福利国家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分别占到本国CDP的12%到20%,用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准直至较高层次的社会需本。

--摘自《民生国家和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的特点。
2020-07-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 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美国根据专家风险报告分析,对于进口可能对本国产生冲击的产品,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规定只能在洛杉矶、迈阿密等口岸进行检疫交易,并制定了猪、牛、羊、马等主要动物档案和溯源体制,未注册的不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如英国种猪养殖由养猪协会统一注册,提供系谱认证。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如一类疾病完全由政府资助,二类疾病80%由政府资助等。

——摘编自营顺仙《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高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外来动物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有效抵御疫情蔓延、预防外来有害动物入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林祥梅《外来动物疫病》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我国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