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孝治”社会,“养老”在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称:“夫孝,始于事亲。”唐朝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均归家长专之,唐高祖下诏“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宋朝时,人们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行事标准。《清律例》还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统治阶层对于“尊老养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

——摘编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

材料二   在西欧的文化中,也强调子女要孝救父母,但西欧的家庭内的亲情关系比较淡漠,养老并不是家庭的责任。松散的家庭模式和疏远的亲子关系使老人得不到物资上的供应和精神上的安慰。17世纪,学者雷利写道:“除了牢牢抓住财产,不交给他们(子女)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当时老人大多以签订养老协议的形式,在将财产让渡给继承人的同时,确保继承人承担赡养的义务。协议在老人的吃、住、穿、用等几大方面做了十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老人可以选择与无亲族关系的人,甚至社会机构签署协议,不过当时大多数养老协议仍是在父母与子女或其他亲族成员之间签订。老人获得什么样的养老条件,基本上取决于自己所掌握财产的多少。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欧养老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了田氏代齐事件,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对国人“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其子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掌齐国国政。晏婴曾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晏婴的预言反映了
A.敬德保民的民本意识增强B.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传播
C.等级森严的宗族观念破坏D.血缘分封的分封制度瓦解
2022-03-3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本着解决急需、着眼未来的原则,把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让全体人民更多地分享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与发展的成果,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宋庆龄站在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把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和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把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和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相结合,为中国的社会福利与救济事业引入了新理念,进而提升了中国救济福利事业的层次,并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会,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联系五大洲人民友谊的纽带。宋庆龄以其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威望,被誉为“中国的良心”,开创了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事业

——据沈海平《宋庆龄在中国救济领域的贡献与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庆龄如何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事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农业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100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农业革命的背景,并归纳英国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12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载文,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截至2011年年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超过13亿,比预定目标增加3000多万,参加率达到了95%左右,超过计划5个百分点。“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有利于
A.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0-07-08更新 | 4728次组卷 | 2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