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公平正义、民主平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正确反映发展趋势是
重要事件发展趋势
A1787年宪法颁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瓦特改良联动式蒸汽机、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C《社会契约论》出版、《船山遗书》理性化、科学化
D新兴城市的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理性化、城市化

A.A
B.B
C.C
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说:法律就是宣布正义。正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有益的东西。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说“法分自然法和人定法,无论是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是正义的表现。”这意在强调
A.自然法和人定法存在区别
B.人定法必须符合自然法精神
C.罗马法要体现维护正义
D.古希腊的立法标准和本质
3 .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充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4—1914年间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的统计曲线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2017-05-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4月模拟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世纪,非洲—个王国的民众代表团,送给国王一些鹦鹉蛋作为礼物,其含义是:国王您肩负执政的重任一定很累了,现在是应该考虑轻松地休息睡眠的时候了。国王也就知道民众已经不满意他了,于是进到内室吩咐他的女人将自己勒死。这蕴含了
A.人民主权的意识B.天赋人权的精神C.人人平等的原则D.原始法治的做法
7 . 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出的历史是
A.欧美妇女支持资产阶级革命
B.民主进程中的女权运动
C.城市化进程中家庭暴力增加
D.欧美上层社会走向分裂
2010-12-31更新 | 4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